发言摘登丨激荡创新之力 缔造国家生命科技发展



  激荡创新之力 缔造国家生命科技发展思维盛宴

  ——第五届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暨2022中国白石山生命科学大会主旨报告发言摘登

  编者按

  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普惠民生。7月16日,带着强烈使命担当,莅临第五届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暨2022中国白石山生命科学大会的15位院士专家,以主旨报告形式分享前沿观点、激荡科技之力、探究时代新题,共搭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高端对话平台,共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际医疗基地建设,共筑京雄保石国际生命健康廊道,携手推动保定乃至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中医是传统医学,更是未来医学

  李佃贵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未来医学的研究方向,不应该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为医学主要研究方向。”李佃贵指出,这归根到底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讲的三个字“治未病”。他指出,中医学是国之瑰宝,中医药已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进一步来说,悠久的中医历史证明了它的辉煌成就和深厚底蕴,但绝对不代表它是陈旧和过时的理论,相反,它的一些思想至今仍具有超前性。《黄帝内经》曾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浊毒理论”,将对人体有害的不洁之物以及不良的精神刺激都称之为“浊毒”。天之浊毒包括空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光辐射等,地之浊毒包括污染的土壤和海洋、食物、污染的饮食以及滥用的日用化学品等,人之浊毒包括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不良习惯、代谢疾病等使人体产生浊毒,这些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的产物。他提出新的发病观,即浊毒化;新的质量观,即化浊毒;新的健康观,即祛除三大浊毒,关爱地球外环境,净化人体内环境,从而使人体清净明亮。

  发明与发现对推动科学进步的辩证关系

  张英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骨科生物材料与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发现是科学,不能被创新,不能申报专利;发明是技术,必须不断创新,必须申报专利。”主旨报告中,张英泽以从古至今多样的经典案例,为与会人员打开关于“发现”“发明”这组关键词的新思路。发现是对自然界事物生灭、发展、循环等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率先认知和总结;发明是遵循客观规律率先创造的。他举例,中医有一味药叫茵陈,早在17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所有的草地里面都长蚊子,只有青蒿地里不长蚊子,就把青蒿煮水喝,效果很好。接着又发现,干燥青蒿地里依然长蚊子,就把青蒿割下来捣碎。后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饮青蒿绞汁可治疟疾”。屠呦呦教授经过不懈努力和科学研究,终得这种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的“中国神药”。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原始发现这个“源头活水”,要敢于发现,要有质疑的精神,要有打破固有思维的勇气,更要有追根溯源的魄力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最后,张英泽院士指出,发明与发现造就自然科学发展之路。如果将自然科学比作一条清澈深邃的河流,那么科学发现就是永不枯竭的源头,而技术发明就是星罗密布的湖泊。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医药研究的关系

  丛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河北医科大学教授

  当天的主旨报告中,丛斌认为当今世界科技处于重大变革前夜,原有的科学研究范式已不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实质性突破,甚至理论之间多有冲突,所以科学研究范式需要深刻变革。为此,他从科学研究范式的认知与转变开始,详细讲解了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密集驱动4个范式,并着重讲述了数据密集驱动范式的重要性。他认为,数据对事物的刻画是有时空维度的,而人类需要的是千差万别的信息,载体则是数据。数据驱动就是用各种先进技术,从海量的时空节点的变化状态表征提取信息,经过逻辑处理获得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他认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研究来完成生命科学里的三大任务:第一是发现结构,第二是发现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三是发现结构与结构间的动态发展规律。他认为通过计算机模拟,通过数据推动,通过AI的学习和分析认知,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他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归纳为三大基本科学问题:解析生命体微观结构、探索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结构及功能的时相性变化规律。面对生命与健康的多组元、多尺度、跨时空、跨层次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化表征,他认为,亟需建立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科学技术体系,才有可能揭示人体能量信息网络化复杂巨系统。




上一篇:广生堂(300436.SZ)一类广谱抗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GST-HG171片Ⅰ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成功入组
下一篇:【学术前沿】Cell Regen l 一种激活内源杀伤性C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