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26 岁,他获得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42 岁,他和团队发展了 DNA 自组装结构诱导纳米尺度精确矿化的新方法,在《自然》发表,实现了中国研究者在 DNA 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次突破;45 岁,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 2019 年上海当选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就是南京大学 1992 级生化校友樊春海院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 " 跨界 " 探索——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樊春海,分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家,主要从事核酸化学、生物传感和生物计算方面的研究。1974 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199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2000 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9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聚焦科学前沿 探索位置世界

翻开樊春海的履历," 跨界 " 似乎成为他的一个标签,交叉学科的研究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科研生涯。

1992 年,樊春海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的一名本科新生。" 学不好化学,就做不好生物化学 " 是当时系里的口号。在浓郁的学科交叉背景下,樊春海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两条学术传承线的交叉点上起步,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这在当时正属于前沿交叉学科。在南大读书期间,樊春海深受师长和同学的喜爱,他为人谦和,待人真诚,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团结同事。他身上的许多优秀品格一直为人称赞。

2000 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此后,樊春海进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艾伦 · 黑格教授的实验室读博士后的经历,使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研究者迅速跨入到学科交叉的前沿。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樊春海到圣巴巴拉加州大学访问黑格 ( Alan J. Heeger ) 教授的办公室

樊春海回国后,已是同龄中的佼佼者。2004 年 1 月,樊春海加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此时国内的交叉学科建设方兴未艾,正是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

2008 年,樊春海等人建立了物理生物学研究室,组建了融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于一体的多学科研究团队。42 岁,他和团队发展了 DNA 自组装结构诱导纳米尺度精确矿化的新方法,在《自然》发表,实现了中国研究者在 DNA 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次突破。

" 我的研究主线其实一直是 DNA。DNA 是自然界选择出来承载生命密码的一个奇妙的化学分子,它本身不是生命物质。所以它既有物理性质,也有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涉及到很多不同学科的原因。" 樊春海说。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收获众多荣誉,培养科研人才

从进入大学接触生物化学这一交叉学科到现在,已近三十年。一路走来,樊春海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近 7 年连续入选 "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1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美国化学会 " 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 " 和第十二届 "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20 年荣获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称号,2022 年获 " 最美科技工作者 " 称号……

面对诸多荣誉,樊春海平静地说:" 是好奇心、责任心和初心,引领着我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向高峰攀登。"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他26岁博士毕业,4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屡获全国

迄今为止,樊春海已在《自然》等杂志发表论文 500 余篇,被引用 5 万余次。如今,樊春海扎根教坛,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因为科学工作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2004 年前,他开始带研究生,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来自不同的专业,包括化学、物理、生物与机械工程。

樊春海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因材施教,有效引导,而非 " 管教 " 式的教育。他认为 " 学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在适当引导下自由成长起来的,导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志向,并成为学生坚定的支持者。"




上一篇:2023重庆大学生物学专业考研经验帖
下一篇:生物缓冲剂DIPSO钠盐的介绍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