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数据说谎?问题的重点不是去伪,而是鉴



书摘 | 如何用数据说谎?问题的重点不是去伪,而是鉴真

2022-08-04 05:00 来源: 美文大赏

原标题:书摘 | 如何用数据说谎?问题的重点不是去伪,而是鉴真

统计数据很容易撒谎,但没有统计数据,撒谎更容易。

如何用数据说谎?问题的重点不是去伪,而是鉴

蜉蝣是地球上生命最短的生物,它们只能活一朝一夕,但这不妨碍两个老蜉蝣在凉凉的小溪里虚掷光阴,在一些小蜉蝣面前闲话“当年”。

一个说:“日头大不如前了。”

“唉,就是。以前的太阳那叫一个周正。全是金黄色的,哪是现在这个红脸蛋。”

“对呀,那时候,它比现在还高呢。”

“可不是吗。您说得太对了!”

——特里·普拉切特,《灵魂收割者》

2018年4月,媒体向伦敦市民报道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伦敦的凶杀犯罪率首次超过纽约!”这个新闻头条让人感觉伦敦的黑帮已经猖獗到无法无天的地步。这话不能算错,前提是你得忽略美、英对“凶杀”的不同定义。2018 年2 月,纽约市有14起凶杀案,伦敦是15起。

然后呢,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抱歉,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这一对数字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如果想了解实际事情,需要后退一步,拉开距离,从更广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

关于伦敦和纽约的凶杀案,这里有一些数据应该让大家了解一下。1990 年,伦敦发生了184 起凶杀案,而纽约则发生了2262 起,是伦敦的10 倍多。在大家的印象里,纽约早已是堕落的、命案频出的罪恶之城,所以消息一出,伦敦市民开始对他们的城市有可能步纽约之后尘而感到惊恐。但自1990 年以来,伦敦的凶杀率一直呈下降趋势。2017 年,伦敦共发生130 起凶杀案,其中10 人还是死于恐怖袭击。1990 年伦敦就已经算安全城市了,今天就更安全了。至于纽约,其2017 年的凶杀案已经降至292 起,这意味着纽约仍然比伦敦治安环境差,但比1990 年安全了许多。

(对比每百万人的凶杀率才有意义,而不是凶杀案件总数,但是纽约和伦敦的人口接近,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对比案件数量。)

既然现在的纽约治安改善了很多,就会偶尔出现某个月纽约的犯罪记录特别低,而正好碰到伦敦的有些高,那么就会有纽约当月的凶杀案比伦敦少的现象。数字就是这样,一段时间内,此消彼长,很自然的事。

因此,报上的那则头条说的只是偶发现象,但它却误导了我们,真正的治安状况其实是向好的:伦敦已经变得更安全,而不是相反;纽约这个后进生虽然进步神速,但伦敦还是比它更让人安心。我们只有了解了来龙去脉,才能知道真相。

1965 年,两位挪威社会学家约翰·加尔通和玛丽·鲁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谓“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关注的频率。媒体知道它们的大多数观众每天或每隔几个小时都要查看新闻,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实时告诉我们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以财经新闻为例。彭博电视台的屏幕上在时时滚动播报商业新闻,而英国的《金融时报》(我的雇主)和《经济学人》的报道节奏分别是每天和每周。尽管这三家媒体都是主打商业、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新闻报道,但新闻的概念迥异。彭博社可能会及时报道过去一个小时市场的风吹草动,而这种波动在《经济学人》根本不会被提及。每周、每天、每小时—新闻报道的频度改变了新闻的本质。

如果把新闻报道的节奏放慢,比如25 年才出一份报纸,你猜猜最新的一期会报道哪些新闻?应该是些喜忧参半的消息吧,譬如它一定会报道中国的崛起,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诞生,出现了基地组织和恐怖主义,以及雷曼兄弟的倒闭。社会新闻版面上也许会有一小篇关于犯罪的“豆腐块文章”,指出伦敦的犯罪数量有所下降,但没有纽约下降得厉害。所谓伦敦比纽约有一两个月犯罪数量多这种消息,这样的报纸根本一个字也不会提,只有每日滚动新闻才会关注这样的变化。

如何用数据说谎?问题的重点不是去伪,而是鉴

再假设,一份50 年一出的报纸又会怎么样?马克斯·罗斯尔是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他创建了一个叫“我们的世界”的数据网站。在加尔通和鲁格的启发下,他提出了50 年出版一次的报纸这样的想法。罗斯尔假设这份报纸分别在1918 年、1968 年和2018 年出版。那些在当时的日报看来惊天动地的话题可能在这些报纸上已经成为无足挂齿的小事,头版上只会展示世界的进程是如何快速变化的。




上一篇:【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从生态学博士到乡间养蜂人
下一篇:震惊!氢气的治病原理,惊呆了15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