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避之不及的螨虫,或将与人类融为一体……



  一项近日发表于《分子生物学和演化》的新研究或将颠覆你对螨虫的认知。

  你以为螨虫无恶不作,其实人家过着相当佛系的生活,甚至对皮肤有益……

  从寄生到共生

  不论长痘还是发炎,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将责任归咎于脸上的“螨虫”。

  确切来说是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这种长约0.3毫米的微小生物,与蜘蛛同属蛛形纲,几乎人人携带。它们广泛分布在面部、乳头甚至睫毛的毛囊中,以毛孔细胞自然分泌的皮脂为食。

  在人类步入成年毛孔变大后,其数量也到达巅峰。

  在“除螨”产品的宣传下,我们一直将螨虫当作引发诸多皮肤问题的元凶,致力于将其一举歼灭。但新研究彻底否定了这一操作。

  研究结果表明,在数万年的协同进化旅程中,螨虫早已实现与人类和谐共处。

  不仅如此,二者的关系也急需重新定义。“与成虫阶段相比,螨虫在幼虫期具有更多细胞。”这与此前“寄生生物在发育早期细胞更少”的发现相悖,说明螨虫似乎正向着成为人类共生体的目标迈进。

  “很快,二者或将合二为一。”论文写道。

  热爱“夜生活”的极简主义

  全基因组测序证明,毛囊蠕形螨如今已走入进化的死胡同。

  在适应了人类毛孔中的隐秘生活后,它们的基因排列变得与众(指其他相似物种)不同,基因数量也显著减少。 

  由于生活孤立,难以接触外部基因相异的同类,螨虫们被迫近亲繁殖。遗传上的“纯净”,加上“内无忧外无患”的安逸生存环境,使一些不必要的基因与细胞逐渐淘汰,螨虫们从此在遗传学上向“极简主义”靠近。

  基因方面“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它们的身体构造和行为模式,同样发生了独特改变。

  从外表来看,其腿部愈发短小,由仅有三个单细胞组成的肌肉提供动力。一个基因的倒置,令其口器发展出更便于收集食物的形状,但与此同时,它们的食量不增反减,仅靠少于同类所需的蛋白质,就能活命。

  此外,受基因序列影响,雄性螨虫的生殖器官也默默前移。这意味着,雄性在交配时必须采取一种别致的姿势:屈居雌性下方,紧贴着人类皮肤动作。

△螨虫生殖器

  不过也不必太犯怵,因为它们并不是一直在忙活。

  原本紫外线防护措施的缺乏就让螨虫在白天“举步维艰”,在丢失了被日光唤醒的基因(控制昼夜节律的基因)后,螨虫更是失去了白日清醒的动力。

  不过正因如此,它们才在夜间加倍努力。当人类进入梦乡,分泌褪黑素后,螨虫也收到“入夜”讯号——它们将褪黑素用作补给品,通宵达旦地交配、繁衍。(注:当人类活到72.6岁时,螨虫已在人体更新迭代1262次。)

  于是,一夜过后,人们的脸上又多了无数新生命。

  为螨虫正名

  说了这么多,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可能还是:螨虫是否对皮肤有害?

  研究者特别强调,我们可能错怪了螨虫。

  过去,有观点认为,螨虫之所以会导致皮肤问题,是因为它们没有肛门——这样积累一生的粪便都会在它们死亡时释放,一时间“浓度过高”,从而引发皮肤炎症。

  但此次,研究者通过显微镜确认,这些小家伙其实有肛门,所以并不会在死时痛击皮肤。

  与之相反,“这些简单的生物之所以能与人类建立长期关系,证明它们也许能发挥一定益处,比如保障毛孔通畅,使之不被油脂堵塞。”论文合著者、英国班戈大学的Henk Braig博士表示。“我们必须为饱受指责的螨虫‘正名’。”

  参考文献

  https://phys.org/news/2015-12-scientists-mites-evolved-humans-dawn.html

  https://phys.org/news/2022-06-secret-mites-skin.html

  https://academic.oup.com/mbe/article/39/6/msac125/6604544?login=true#362641621




上一篇:无人幸免!螨虫在我们脸上的幸福生活
下一篇:数读科创板IPO|全式金:主营生物试剂和体外诊断试剂 业绩受疫情波动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