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圆: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



严谨带来秩序,而秩序并非意味着死板。相反,李家圆用内心的秩序将外界的刺激妥善安放,把未知的恐惧全部转化为好奇的乐趣。他自认是一个“会玩”的人,比起生搬硬套模式化的解题技巧,摸索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更能激发他的激情与创造力;在精益求精的愈挫愈勇中,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对他而言,成为昆山杜克大学的首届本科生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一无所有,也可以是一切皆有可能。”

李家圆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建篮球社。作为资深篮球爱好者,他看重这项运动中的团队精神。像很多男孩一样,“球场上的兄弟们”是他成长过程中爱与力量的重要来源。因此,他希望篮球社是凝聚学生、教职工、还有昆山其他社区居民的平台,并且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超越社团本身。他为篮球社定下三个原则:规模大、男女平等、有传统。

篮球队合影

创社初期,为了宣传篮球社,他沟通学校食堂,让电视转播球赛。为了鼓励更多女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他为校园篮球赛设置了3v3赛制,要求每支参赛队伍的三位队员中至少要包含一名女同学。大一时,他常常在计算机课后和同学、教授去球场玩上一会儿再回宿舍。初入大学的兴奋感和跑动的喘息、篮球撞击地面的咚咚声混合在一起,像是青春旺盛的心跳。上篮时闪转腾挪的瞬间,轻盈得如同一只随时要起飞的鸟。

临近毕业,篮球社为所有大四男女篮校队成员举办了退役仪式

同时,李家圆在学校的创新创业中心也体验了一把从零到有的“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中心的起步阶段,他申请成为了一名学生专员,和老师、教授一起为中心的发展出谋划策。在跟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项目”)期间,李家圆敏锐地观察到参赛者的痛点在于会创新但不会创业。毕竟在校生的工作经验有限,在真正的商业实践中难免迷茫。

基于这个洞察,他主动提出要在微信公众号上开拓一个与企业家对谈的栏目,为同学们揭秘创业者背后的故事。作为栏目负责人,他独挑大梁:前期在领英上搜寻、联系合适的访谈对象,中期确认日程、完成采访,后期产出回顾推文。在工作过程中,他不仅 向外创造了价值,也向内收获了价值。每次整理采访稿的时候,他都会比上一次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每一个创业项目背后的脉搏,仿佛建立起某种隐含的共振。 “我第一个采访的是马记拉面的创始人洪磊,当时他才刚刚开第二家分店,现在他的公司已经市值四十亿了,一眨眼的功夫,”李家圆笑着感慨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呀!”

创新创业中心合影

2

没有人能预知结局

2019年,李家圆原本打算报名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去极地度过一个特别的新年。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他计划了两年的旅程化为泡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他逐渐意识到, 人生就是要学会与类似的“意外”和“失控”共处

第一个打击来自于绩点。大一结束后,李家圆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满绩”的成绩单截图。刷到第一个,感叹“好厉害”,刷到第二个,再感叹“好厉害”,刷到第三个,就开始有压力了,再接着往下划,越来越多看不完的4.0。

“我的分数其实也不错,可是看完这些我就开始自我怀疑,”他回忆起最开始的惊慌失措,当时的困惑还历历在目,“开始是反思,已经很努力了,怎么就没能考更高一点?然后是焦虑,如果不是看见大家晒成绩,我可能还以为我已经挺好了呢。”他赶忙去找教授们聊这个问题。教授们感知到了他的焦虑,都安慰他说没关系,其中有一位老师的忠告直到今天还萦绕在他的耳边,“一般来讲,如果你每一门课都是满绩的话,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是天才,要么你就是只选那些自己已知擅长的课。 不要一直待在舒适圈里;我们需要做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

在少不更事的年纪,人似乎很容易在成功中把欲望奉为理想,也很容易在挫败中误把理想当作奢望。进入大三后,实习挤进了李家圆原本已经满满当当的日程表中。在这一年中,他一边平衡繁重的专业课课业,一边在经济学人智库、普华永道思略特和埃森哲完成了三份咨询实习。其中,前两份市场咨询的工作和他的生物学背景关系紧密,而在普华永道的战略咨询工作则更进一步地跳出了舒适区。在研究前沿医学论文和提炼 KOL 访谈中的行业洞见的基础上,他协助团队设计了某全球500强医疗技术公司市场准入战略和市场模型。




上一篇:智源发布线虫生命模型,超级人脑有望在未来1
下一篇:vivo第一款红色手机!X20圣诞限量版礼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