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宝荣:一个生物学家的斜杠人生



从舞蹈演员到学者和教师,卢宝荣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斜杠”中年。科研、舞蹈、音乐、绘画、摄影,64岁的他样样通晓。


作为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希德书院院长,卢宝荣前不久入选福布斯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办公室外的墙报上陈列着数十幅植物摄影作品,那是他亲自设计的,在墙报显眼的位置,赫然可见“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几个字,语出庄子,这也是卢宝荣的自我追求。


▲墙报上的植物摄影:左图,薏米的雄花和雌花在夕阳下授粉;右图,夕阳下的水稻/图源:卢宝荣


接受采访时,卢宝荣连讲了四个多小时,毫无倦容。他坐着谈,走着谈,吃饭时也谈,谈到兴起,就兴致勃勃地从电脑或者书柜中翻找资料。他像是有一个百宝袋,装着数不清的奇妙经历和有趣想法,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掏出来给学生,直到把口袋翻个底朝天。


他的博士生原野说,“卢老师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他非常急切地把它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去。”


肖邦和天空


李雨珊是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大一时,她加入希德书院“启明星计划”,在卢宝荣的指导下做课题。她对卢宝荣的第一印象来自他给同学们发的一封邮件,邮件的语气“热情洋溢,很有亲和力”,见了面才知道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卢爷爷”。


但在李雨珊眼中,卢宝荣总是精神焕发,心态很年轻。他没什么架子,跟他一起去食堂吃饭,会发现打扫卫生的阿姨、食堂阿姨,他都认识。出差回来,他会给实验室的学生带回伴手礼。学生们工作的时候,他会在一旁饶有兴致地给大家记录工作照。


▲卢宝荣正在讲演/图源:网络


更多学生认识卢宝荣,是因为《艺术、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这门课。这门课上课前总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卢宝荣会请同学播放并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歌曲由同学们自主选择,但他要求同学介绍作曲家和音乐背景,且“每课一曲”最好是纯音乐。


他希望舒缓的音乐能为早八迟到的同学缓解焦虑,也让困意未消的同学更快进入状态。


在学生推荐的曲目中,他很喜欢的一首是肖邦的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采访时,他马上在电脑文件夹里找到这首音乐,邀请记者一起聆听。在舒缓悠扬的小提琴声中,他娓娓道来,“这本来是一首钢琴曲,改编成了小提琴曲,是韩国的小提琴手和波兰的钢琴家合奏的”,“改编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不光能把忧伤和悲壮直接描绘出来,而且能让这首音乐直击人心。”


卢宝荣喜欢充满情感的音乐,热爱柴可夫斯基、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谈起心爱的古典音乐时,他眉飞色舞:“德彪西的月光曲飘逸深沉,贝多芬的月光曲充满爱……”。


他的摄影作品,一如他的音乐喜好,细腻、情感丰沛。几年来,光是有关复旦江湾校区的相片,就不下十组。这些照片里,有倒映在波光里的夕阳与楼宇,某片落在草丛里的银杏叶,有云朵的舒卷,花果的孕育,四季的更迭。


天空是他取之不尽的题材。18年夏天,台风过境后,他连拍了几天江湾天空中“乱云飞渡”的壮丽景象,兴致勃勃地跟踪了江湾的云层从中午到日落的形状和颜色变化。他感叹,“复旦江湾校区的天,永远透着神奇魅力”。


▲卢宝荣在朋友圈分享的江湾天空“九宫格” /图源:卢宝荣


卢宝荣的办公室里,书籍将一墙高的书柜塞得满满当当,许多书放不下,溢到外头,很多都是他为了备课读的。在准备《艺术、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这门课程时,他读了不下百本相关的书籍。


办公室里最为瞩目的,还是妆点墙面的三幅画作。它们都是卢宝荣自己画的,原作因为参展获奖而被展方收藏,他惋惜不已,又凭着记忆重新画了一遍。他计划利用退休之后的空闲,继续钻研绘画,打磨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办公室墙面的画作/图源:卢宝荣


“卢老师可能比大部分年轻人对生活更有热情”,李雨珊感叹。


有人调侃,卢宝荣是一个被科学“耽误”的艺术家。在他的生命里,“艺术”与“科学”从来不是分离的,它们始终交融在一起。


转折


卢宝荣读小学三年级时,因“停课闹革命”没有课上,无奈辍学的他就在家里画画,“别的不让画,就画毛主席像、画工农兵”。





上一篇:Nature: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早衰
下一篇:首个重编程合成细菌表现出抗病毒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