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水青山”贡献林木育种新技术



  【摘要】 原标题:突破!让科技力量顶天立地  对话江苏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黄 和   陈金慧赵 强   在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

原标题:突破!让科技力量顶天立地

  对话江苏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为“绿水青山”贡献林木育种新技术

   黄 和

为“绿水青山”贡献林木育种新技术

   陈金慧

为“绿水青山”贡献林木育种新技术

赵 强

   在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有5名来自高校的青年科技人才获得了首次设立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特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股“青年力量”如何攀登创新高峰?《科技周刊》记者对话部分获奖者,解读他们是如何做到“顶天立地”的。

   为两千多种特殊微生物建立资源库

   “突破富马酸、苹果酸等酸味剂生物制备关键技术,大幅提升我国酸味剂生物制造水平,满足食品、医药行业重大需求。”这是海归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黄和教授科研核心亮点之一。“70后”的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月10日又喜获首届江苏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2004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后,黄和一直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及生物基化学品的制备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买不来,等不来,靠不来,现代科研人必须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要站在国家需要的最前线。”回国十几年来,黄和带领团队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奋力开拓攻关,他说,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上千倍才能看得清楚的微生物,其菌种是发酵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

   戈壁、天山、沙漠、盐碱地……10多年来,黄和的科研脚步扎实踏过祖国各地,在地势险峻、人烟稀少的沟壑之间,寻找、研究各类菌种,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总数达两千多种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从源头上解决发酵产业“卡脖子”问题。他带领团队突破富马酸生物制备关键技术,使合作企业在全球率先实现生物基富马酸及其衍生物规模化生产,相关产品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天然度认证,售价较石油基产品提高1-2倍,利润提高 2-3倍,远销美欧、日本等地。“实验室‘试剂’间的相互作用看似有偶然的运气,但却也是有赖于基础研究的扎实积累。”黄和说,“基础研究”相当于科研金字塔的强大底座,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首先要夯实基础,科研没有速成。

   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零的突破,黄和的“科研眼光”始终坚定且有方向。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是一种重要的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婴幼儿智力、视力发育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至关重要,但我国高品质的DHA产品长期依赖进口。黄和率先开展了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攻克了微生物制造 DHA油脂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成套绿色工业化生产工艺,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微藻型DHA生产及应用上的技术垄断。技术推广企业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0.46亿元,新增利润2.48亿元,实现了国产DHA市场占有率从0到80%的巨大转变。

   见证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从实验室到市场

   从学生时代开始深耕有机光电子领域十余年,见证有机发光显示器件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应用,其金属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得知获得省首届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赵强备受鼓舞。“有机光电子作为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已经影响到材料、信息、生命、能源等国民经济的多个关键环节。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领域,能够始终聚焦一个点,不受到热门方向的诱惑,不断做出原创性成果,这才是科技创新的魅力所在。”

   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赵强加入南京邮电大学工作至今。回忆刚回国时的场景,赵强依旧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从零开始起步,平台的建立、学科的建设、项目的申请等一系列工作亟需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需要跳出科研本身,进行学科整体把握、领域大局意识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十余年科研之路走来,赵强十分感谢最初那几年的经历,这也使得他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更精准的站位来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

   近年来,一些新兴的热门研究方向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关注,但赵强及其团队始终没有动摇,潜心研究“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有效调控和利用”这一关键问题。

   赵强说,他和团队目前的研究重点是研发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常规的光电子器件是基于硅等无机半导体。相比无机半导体,有机半导体有很多优势,是实现新一代柔性器件的理想选择。基于种种优势,我们希望能够用有机半导体来替代无机半导体,研制新一代有机光电器件,这也是我们始终在这一领域钻研学习的初衷。”

   目前,赵强所提出的MLLCT发光新机理,解决了聚集态磷光易猝灭这一领域难题。团队利用对于有机半导体激发态的调控和利用策略,研制了高效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多种器件效率为同期国际报道最高值。

   为“绿水青山”贡献林木育种新技术

   摘得首届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对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金慧而言,除了喜悦,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至今她已经从事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科研工作20余年。

   陈金慧从1998年攻读博士研究生开始,师从施季森教授从事林木细胞工程繁育技术研究。当时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人知道这项研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她就这样以坚韧的毅力、执着的科学精神,20年如一日,不断探索林木细胞工程种业的奥秘。

   陈金慧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尽头6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间里。“每天上班之前先围着实验室转一圈,看看那些瓶瓶罐罐”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除了出差,陈金慧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失败、调整、重来、反复,对陈金慧来说,犹如家常便饭。有时候做了半年的实验,数据却不理想,只能从头开始。面对记者“会沮丧么”的疑问,陈金慧微微笑着答:“当你把科研作为兴趣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沮丧了。”




上一篇:网上教学不忘育人初心!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与抗
下一篇:人造肉进军餐饮业 能阻止全球变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