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背后:有器物从发现到提取花费大半年,象牙保护最难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召开发布会,通报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据了解,本次发掘确认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发现了扭头跪坐人像、神坛、玉刀等之前未见的器物。

考古发掘还在继续,其过程如何?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物保护最大化?

距离发现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已过去大半年

6月14日,位于7号坑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成功提取,被誉为“镇坑之宝”,突破了以往学术界对三星堆的理解。

据了解,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长61厘米,宽57厘米,分上下两层,四角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龙头,铸造工艺非常精湛。

虽然该件青铜器近日才被提取出来,但全程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向记者表示,这件器物的发现是在大半年前。

三星堆考古背后:有器物从发现到提取花费大半年,象牙保护最难

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最开始只是露了一点青铜网格,刚开始看到网格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肯定是一件前所未见的器物,不论是在三星堆还是在其他地区,都没发现过类似的青铜制作的网格,随着清理过程不断推进,我们发现它的尺寸实际上非常大,我们的期待也随着它面积的变大而越来越高。”黎海超说。

青铜网格只是带给考古人员的第一重惊喜,网格之下的玉器更让黎海超觉得这件器物不得了。“青铜器和玉器的结合虽然有,但并不多见,尤其是这种特殊的网格下面有玉器,更是前所未有的发现。”黎海超表示,在整个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一直在做各种猜想和假设,但也总会出现突破考古人员判断的新现象。“直到今天提取出来,我们才发现,它的很多结构和我们之前预想的都不太一样。”

谈到这件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黎海超说,因为目前刚刚提取出来,整个器物背面还覆盖着土,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还要等背面完全清理出来才会知道。

回顾整个发掘过程,黎海超感觉心情就像坐船一样起起伏伏。“三星堆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实在太多了,遇到的困难也很多。解决完困难,又有新的考古发现的时候,人会达到一种非常兴奋、有成就感的状态。”

模拟实验为文物提取开辟新思路

黎海超是5、6、7号坑的“坑长”。他说,每座坑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困难。因为尺寸较小,5、6号坑的发掘难度非常大。“正因为这两个坑很特殊,我们把它们做了整体切割,提取到了博物馆的文保中心,再去做更加精细的实验室清理,清理的难度很大,切割提取的过程也费了非常大的心力。”

这种挑战,黎海超还是头一次遇到。“以往我们要提取重要遗迹,会先把周边范围的土全部破坏掉,就有比较宽阔的操作空间。但三星堆的坑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遗迹现象,所有的东西都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工作条件下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

从文物发现到提取,有时要历经好几个月的时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考虑整个坑范围的保护,还要去保护坑里面器物层的完整性,有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感觉,两样东西必须都完整保存下来,往往让我们一筹莫展。”黎海超说。

在提取过程中,考古队员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挖掘5号坑的时候,我们甚至在坑的外面挖了跟它同样大小的一个坑做模拟实验,先模拟提取一遍,看看中间会出现哪些问题,之后再实际提取。总之就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计时间和成本。”

黎海超说,这种模拟实验之前还没有人应用过。“提取本身是一项耗时、耗力、耗经费的工作,但是在三星堆遗址,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把这些文物遗迹用最好的方式保存下来。”

另外,在提取过程中,考古队员们还将木结构和钢的框架结合,将整个提取范围进行包裹,达到最轻量化与牢固兼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也让考古队员在狭窄环境中进行大体积遗迹提取方面积累了经验。

三星堆考古背后:有器物从发现到提取花费大半年,象牙保护最难

考古队员正在进行器物清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显微观察装置正在申请专利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会介绍,本次发掘通过保存环境电化学监测,探索环境与青铜器腐蚀的关系。采用显微观察,发现多件残存丝绸遗迹以及玉器制作、使用痕迹。利用显微CT、扫描电镜能谱、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部分典型青铜器、玉器基体、锈蚀产物的结构和成分、铸造工艺做了初步分析。这些研究为文物保护修复措施提供了依据,为文物信息和价值阐释提供了科学支撑。




上一篇:化工:“国六”势在必行,分子筛催化剂或将迎
下一篇:武汉大学6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