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渡江胜利的记忆!“京电号”小火轮修复记



龙虎网讯 73年前的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了南京。被誉为“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奋战 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

如今,这艘小火轮“停泊”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入口前的广场上。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它记录并见证了那一段红色传奇岁月。

近日,由渡江胜利纪念馆编辑的《守护渡江胜利的记忆——“京电号”小火轮修复保护工程实录》正式出版。该书不但讲述了“京电号”小火轮的前尘往事,还以修复报告为蓝本,完整再现了“京电号”小火轮保护修复的详细过程。记者走近编辑团队,详细了解“京电号”小火轮修复记。

运煤的小火轮,成为“渡江第一船”

“京电号”小火轮原名“云泰轮”,是一艘钢质蒸汽船,20世纪初由顺泰航运公司创始人赵章麟在香港从英国人手中购买。赵章麟,又名赵魁元,曾在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当船头房(船务部)主任,利用掌管油运权力,自己购置运输工具,开办华顺轮驳行(顺泰公司前身),承运德士古、美李、亚细亚3 个公司的洋油。

1925年的“云泰轮”主要从事汉口至上海间货物运输,安稳地度过十余年。抗日战争时期,“云泰轮”也落入了日本人之手。抗日战争胜利后,“云泰轮”被时任国民党首都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陆法曾收购,更名为“京电号”,成为宋子文的私人财产,担负运送煤炭的任务。

一艘电厂小火轮最后怎么成了渡江战役的先锋?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据书中记载,1949年4月20日20时,渡江战役中的中突击集团在谭震林率领下,在枞阳至裕溪口段百余里的江面上,首先发起进攻。1949年4月21日19时30分,东突击集团30万人和西突击集团同时在500多(公)里的江面上发起进攻,从东、西两侧渡江,直捣国民党的老巢。4月22日夜,南京、镇江等地国民党军纷纷逃窜。随着南京守敌的溃逃,4月22日,第八兵团指示第35军“如发现敌已确实撤退,你们应不失时机,立即向南京正面强渡,进驻南京(因其他部队赶不及)”。因此,第35军的渡江行动提前提上日程。

关于具体细节,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03师侦察科长的沈鸿毅作为亲历者回忆道:“当时,我人民解放军第35军103师、104师和一个预备师数万人马集结在江北的浦口码头,因之前国民党军队已把江北所有的船只或烧掉或拖至江南,以阻止解放军渡江,致使解放军只能望江兴叹。”因此寻找船只以便渡江侦察是侦察科必须解决的头道难题。对此,老船工陆连云回忆道:“那天下午,有几个侦察兵乘着小木船过江到我们这边(下关)找船,当时是特殊时期,没有船,下关电厂的厂长韩德举知道解放军来找船后,派出了停在下关码头的钢制蒸汽船‘京电号’小火轮。”船到江北之后,第35军的103师、104师都争着抢先渡江,“因而争执不下。在找船之前,军首长曾经命令104师先过江,而此时是103师侦察连找到的并且是唯一的船,所有码头人马只能乘坐这艘船打过南京去。此时侦察科请示了师里的参谋长林毅,接着又请示了第 35 军军政委何克希。军首长最后决定,103师侦察连找到的船,让103师侦察连先行过江。”沈鸿毅回忆道。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103师的120 名解放军指战员作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队,在“京电号”小火轮上架起了数挺机枪,从江北浦口码头出发,冒着南岸射来的密集炮火,单船劈波奋勇向前。 就这样,“京电号”小火轮作为解放南京过程中的“渡江第一船”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发挥了价值,并为自己赢得了美誉。“京电号”小火轮奋战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

驾驶“京电号”小火轮的驾驶员即舵手名叫黄兴发,轮机手名叫戴仁邦,司炉工名叫吴诚聚,水手名叫黄纪发、缪金泉,船工名叫钮其郎,时至今日,他们的名字依然留在“京电号”小火轮上。

阔别36年,“京电号”终于“回家”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京电号”小火轮就如同一名脱下军装的老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继续发热发光,为下关发电厂拖运煤炭,往返于中山码头和浦口之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夏天,长江一带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时,水位猛涨,危及电厂和城区安全,“京电号”小火轮奉命往返于南京和马鞍山之间,一趟又一趟地运送草包、黄泥、砖头等抗洪救灾物资,发挥了在抗洪救灾中的重大作用。




上一篇:加纯净水,就可360°活氧消毒,这所高校老师以硬
下一篇:建数据库、提前扫码、网格管理,清华博士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