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培养好学生是最大的幸福



“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而他说

“培养好学生,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谢卡斌老师(蒋朝常 摄)


一场春雨过后,第二综合楼B616室内多了几许春天的芬芳。


“加样要准确,要小心污染”“实验数据记录要清晰”……一群青年学子围在谢卡斌教授一旁,仔细观看老师的“动作要领”。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川”字眉宇透露出专注。这是谢卡斌教授“手把手”讲授实验课的一个瞬间,也是他科研育人的一段“切片”。


“一起做好‘第一个实验’”


21世纪的生物学研究领域,生物技术方兴未艾,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更是如火如荼。谢卡斌从事的研究正是打造更强大的基因编辑“剪刀”,探索出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奥秘。


在他看来,生物学的研究极具挑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多年的科研经历中,他发现,研究生刚接触科研的“第一个台阶”对其成长尤为关键。


他曾总结道,刚开始接触实验的同学往往过度依赖于师兄师姐们的口授“秘诀”或者简化后的实验“指南”,很少做到“心中有数”。

▲谢卡斌带领同学们做实验(蒋朝常 摄)


于是,谢卡斌便和每一位刚进实验室的学生约定,全程陪同他们进行一次“入门”实验,踏上科研的第一个阶梯。


对此,他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都要刻骨铭心,科研也是如此。”从洗培养皿、做培养基开始,谢卡斌手把手地指导同学们做第一个实验,把这种过程当作一种‘仪式’,也代表一种严谨。


谢老师提到的“严谨”,既有实验室课题设计、选题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更包括一些微乎其微的细节。穿工作服、戴手套、打扫平台卫生、处理个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关灯断电等等,事无巨细,都体现在寻常的点滴之中。


谢卡斌笑着说:“我可能管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些实验室的小事还是可以管管的,而且这些细节看似很小,但却很有用处!”


在他看来,只有细节注重好了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科学思维,甚至在细节中可能会发现新的科学问题。

▲谢卡斌与他的学生们(受访者 供图)


其实,谢卡斌对细节的关注,也是有“师承”的。他回忆道,张启发院士治学严谨、虑于细微,传于熊立仲教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从中也受益匪浅。


2021年10月,《科技日报》的一篇“基因编辑‘流水线’ 助力作物病害防控”引起学界关注,论文第一作者陈凯园博士说,正是谢老师教导下养成的思维细节、实验细节、文字细节,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领略真正的学术精神”


“日新月异”一词都无法形容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巨大科技演进速度。“科研竞争的差距是以‘天’为单位的,甚至早上刚提出的想法,晚上就可能看到别人的论文上线。” 谢卡斌说,“近10年,全世界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相对而言,一些国外成熟的研究机构多为博士后、科研助理等操作熟练的研究人员作为科研主体,而谢卡斌的课题组,生源结构广泛、学生知识背景多样,往往“培养好了又一茬茬毕业了”。


唯快不破、唯严不破。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科研素养和科学志趣。为此,围绕课题组的研究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谢卡斌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了一份培养计划,为他们设置了不同的“子课题”。

▲谢卡斌与研究生一起探索实验进程(受访者 供图)



在谢卡斌的计划下,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加入到偏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课题里,适合数据分析的同学则会鼓励他们去挑战微生物组学数据解析的难题,而那些喜欢自然、观察力敏锐的同学,他们的课题则会侧重田间实验。谢卡斌把这种模式叫做“分层分类分级培养,互帮互助合作共赢”。





上一篇:如何使用GraphPad做多组柱状图?
下一篇: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复习重点笔记考研网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