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希明等: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效率研



然而,不同国家政府再分配政策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幅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Lustig(2011)对阿根廷(仅城镇)、玻利维亚、巴西、墨西哥和秘鲁五国的计算结果显示,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虽然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非常有限,与政府介入之前市场收入基尼系数相比,政府介入后的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仅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阿根廷除外,该国接近5个百分点)。就市场收入差距和政府收入再分配效应,蔡萌和岳希明(2016)对中国和OECD国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上,中国远高于OECD国家均值,但在市场收入差距上,二者相差不大。把Lustig(2011)的样本国家与OECD均值相比也如此。这也表明,在由市场因素决定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即使发达国家,市场收入的基尼系数超过0.5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甚至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收入差距,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之所以高于OECD国家,其主要原因在于后者的再分配政策调节力度远超前者。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测量和评价政府再分配政策效应成为收入分配研究的核心。通过比较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前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来测量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方向及大小,是以往文献最常见的做法(也称不平等指数差值法)。除此之外,还有探讨收入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效率表现的研究。与实际测量和评价收入再分配效应方向和大小的效应分析不同,效率分析是以一定规模的政府再分配政策所能达到的最大收入分配效应(或收入分配效应的潜力)作为参照系,并将实际收入再分配效应与此参照系相比,进而测量和评价政府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效率表现。效率分析的以往文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寻找何种税负和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即刻画和定义最优收入再分配方案。其次是提出效率指数并估计效率结果,借此评价政府再分配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的效率表现。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率分析较效应分析更具有政策含义和现实意义,但遗憾的是,效率分析研究较少,与大量的效应分析文献相比更是如此。本文通过定义并分解再分配非效率指数,进一步挖掘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政府再分配政策未实现其最优效率的原因,为改善当前世界各国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效率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政策建言。目标是研究如何在不增加政府对居民转移支付总成本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升再分配政策分配效率,为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可操作的改革方案。

二、文献综述

在政府再分配政策效应研究领域,文献非常丰富。尽管如此,广义而言无外乎两类:第一类是对再分配效应实际值和边际值的测量和分析(以下简称效应分析);第二类是对再分配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效率表现的度量(以下简称效率分析)。前者通过估计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收入分配效应,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再分配政策总体上(或者边际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后者的目的在于测量和考察再分配政策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上的效率表现,需要以一定标准作为参考。具体而言,效率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给定规模下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最优(或潜在)效应(即给定政府转移支付规模能够缩小收入不平等的最大程度),然后以此为参照系,通过对比最优效应和实际效应,进而评价现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效率表现。

关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文献很多,对总体效应的研究方法多为累进性定义或再分配效应指数的定义及其分解,例如Kakwani(1977)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税率项和累进性项的乘积,Kakwani(1984)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Aronson et al.(1994)、Duclos et al.(2001)和Cok et al.(2013)等用不同的方式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纵向公平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效应的差值,Kakwani & Lambert(1998)将再分配效应分解为公平部分和不公平部分等。对再分配政策的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主要是Lerman & Yitzhaki(1985)提出的基于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分解法(卢盛峰等,2018)。对不同政策项目再分配效应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有Urban(2014)提出的基于再分配效应分解的边际效应法(解垩,2018)、夏普里值分解法(Shorrocks, 2013)、基于回归的基尼系数分解法(Morduch & Sicular, 2002)、循序分解法(如汪昊和娄峰,2017)和反事实分解法(卢洪友和杜亦譞,2019)等。边际效应法和不同项目的效果分解法与本研究不在同一体系,方法论部分不再详细展开。




上一篇:迁移速度加快,央企总部离京后,会不会出现大
下一篇:格隆汇港股聚焦(12.16)︱金科服务引进战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