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世居:忠孝族风遗泽后世 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俯瞰田丰世居

  名 片

  田丰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新生社区田祖上居民小组,是深圳现存唯一的一座广府、客家混合式围村。世居建于康熙年间,占地面积10458平方米。四周围墙用三合土夯筑,内建有房间78间,皆为斗廊式单元平房。

  300多年来,这座精巧典雅、别具一格的客家围屋历经沧桑岁月,始终岿然屹立,引领着历代刘氏族人秉承先祖遗训,传扬忠孝族风。

  从龙岗街道新生社区福宁路出发,一路自南向北,穿过一片繁华闹市,拐过几条幽深街巷,便可见田丰世居安卧于一方小巧玲珑的月池后。这里,是田祖上刘氏永恒的精神图腾。

  肃立向前,只见正门之上“田丰世居”四个楷书大字,览尽三百年风霜雨雪;穿过门楼,一座古朴宗祠映入眼帘,门额之上刻有“刘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两侧上书一副楹联“彭城世泽,汉室家声”,诉说着古老家族的久远历史与无上荣光;宗祠门口,是一条宽近7米的天街,信步其间,可见78间斗廊式单元平房错落有致,纵横交错的细巷在青檐黛瓦的遮蔽之下愈显清幽……

  南迁龙岗开基立业

  建造世居恩泽后世

  “康熙客来斫榛莽,新生墟落立围村”,300多年来,这座历经沧桑仍屹立不倒的客家围屋,正如其东北一隅那株参天古榕一样,枝繁叶茂、瓜瓞绵绵。从围屋中走出的一代代刘氏族人,无论走得多远,始终秉承良善族风,为古老家族不断续写新的荣光。

  年逾八旬的香港深圳市龙岗同乡会荣誉创会会长刘汉光每次从香港回到田祖上,总要抽空到田丰世居走一走、看一看。推开那扇布满磨痕的木门,为先祖敬上一炷香,再轻轻拭去牌位上的灰尘,刘汉光感受到一种游子还乡的心安。尔后,他会到那些平房小巷间慢慢走上几圈,细细回忆久远的过往,孩提时代曾听长辈们讲述过无数遍的故事鲜活地浮现于眼前……

  田丰世居正门

  康熙年间,刘昌文举家自梅州一路南下,来到龙岗闯荡谋生。其时,刘昌文家计萧条、生活窘迫,至龙岗后在新生车村一带以教书为业。那时,田祖上一带山环水润、物产丰饶,一向精通堪舆之术的刘昌文卜得此地风水极佳,便暗自立下宏志,要在此安家落户。于是,他开始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钱财从邻村一些大户人家手中购得田地。当他们听说刘昌文不断置办田产,心中渐渐起疑,遂不再将田地卖与他。无奈之下,刘昌文只得向友人求助,先以友人名义从邻村购买田地,再从其手中转购。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刘昌文见时机成熟,便正式在田祖上建造房屋。历经数年修建,一座带四角碉楼的客家围村在田祖上拔地而起:围村四面围墙以三合土夯筑,内建有房间78间,皆为斗廊式单元平房;围村前有直径为39.2米的月池和宽12.6米的禾坪,其后是宽6.9米的前天街,天街两端有两重券门通向屋外……刘昌文取其名曰“田丰世居”,寓意田地丰饶,世代安居乐业。自此,刘氏一族开始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得客家围村建筑之精髓的田丰世居亦得以传世至今。

  刘氏宗祠

  “田丰世居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生动地体现了昌文公的风水思想和生活理念。”在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龙岗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氏后人刘浒山看来,与梅州、福建一带的围屋相比,田丰世居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或是出于风水之考虑,其宗祠和正门楼不在中轴线上,而位于靠东侧的三分之一处,这在传统客家围屋中极为罕见;世居整体朴素无华却非常结实,充分考虑了防御功能,其东北一角的碉楼共五层、壁垒森严,如此高度在围屋中极为少见,正是为了发挥哨口作用。

  “深港地区是广府人与客家人的交汇处,不少传统民居都有两种文化交融的印迹。田丰世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考古所研究员张一兵介绍,田丰世居是深圳现存唯一的一座广府、客家混合式围村,其建筑风格上鲜明地体现着广府与客家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于后世研究客家民居乃至客家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崇文传统代代相承

  宗祠之内书声朗朗

  田祖上刘氏素有诗书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在刘汉光的记忆深处,始终安放着这样一幅动人画面: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田丰世居,一位布衣长者在厅堂之上高声吟诵书卷,台下,数十名孩童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缕缕清风穿堂而过,将宗祠之内的朗朗书声带向远方……

  “我们刘氏一族一直重视教育,早在民国初年便在宗祠内设立了学堂,专门接收族里的小孩上学。”刘汉光介绍,规模不大的学堂设一到四年级。其中,一、二年级在宗祠中较窄处上课,三、四年级的“教室”较为宽敞,“授课老师在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读过书,很有文化”。




上一篇:晋中市举办“回望党史 励志奋进”红色印迹图片
下一篇:水果发酵酒怎样变清澈透明?水果过滤机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