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中国科学家
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贵史料,展现老科学家们的学术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贡献。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专题宣传平台。

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偶然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使人们意识到在日常我们看到的霉菌里可以分离出杀死细菌的神奇物质。
既然一些抗生素有杀菌的本领,那么会不会有另外一些抗生素可以用来抑制肿瘤呢?
50多年前,一位刚走出大学的年轻人怀着这样的疑问投身到微生物神奇的制药工厂中,通过半个多世纪与微生物的“合作”,他研发的抗肿瘤抗生素进入临床的有:争光霉素、光辉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力达霉素。其中平阳霉素,自1979年以来成为我国临床常用抗癌药物,被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列入国家基本药物,曾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他就是著名的微生物药物学和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甄永苏。

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甄永苏
1
弱冠之年担起研究重任
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四大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红霉素,在经过老一代药物学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攻关下,“一·五”计划期间,在我国实现了抗菌素的工业化生产。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曾经的“不治之症”,例如伤寒、肺结核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接着,药物研发人员开始探索更为艰深的领域,展开了有关肿瘤治疗的研究。
1954年,甄永苏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工作,在王蘅文、杨简等前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局部神经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1953年华南医学院毕业合影(三排右三为甄永苏)
1955年,时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的沈其震院长,根据国际医药科学发展的趋势,高瞻远瞩地制定了研究抗肿瘤抗生素的决策,并安排甄永苏参与这个新课题。
那一年,甄永苏24岁。但是,他已经站在了国际抗肿瘤抗生素研究的最前沿。
1958年,抗菌素研究所成立,甄永苏负责抗肿瘤抗生素研究项目,成为肿瘤研究组(室)的实际负责人。

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甄永苏中山大学毕业照
2
大海捞针也要选对筛子
崭新的世界性课题,预示着恢弘的前景,但也伴随着无尽的难题。虽然甄永苏从事过实验肿瘤的研究,但是抗肿瘤抗生素研究有别于肿瘤发病机理研究,也有别于药理与实验治疗的研究。
从微生物产物中发现和研制抗肿瘤抗生素,是极其复杂、综合性极强的工作,被称为“一条龙”,可分为五大块:
①获得产生菌: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土壤样本中,分离数以千计的菌株。
②获得发酵液样品:将菌种进行培养发酵,取得发酵液样品。
③初筛检测:对大量的发酵液样品进行筛选,检出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样品。
④提取纯化:对初筛阳性发酵液样品中的有效物质,进行提取与纯化。
⑤动物实验疗效评价:利用实验动物肿瘤模型,观察提取物的疗效。
其实,要在培养液里找寻可有可无、行踪不定的物质成分,困难异常。三年多的夜以继日,他们在数以万计的微生物菌株样品中,如大海捞针般地筛选,却没有找寻出一个有价值的抗肿瘤活性的样品。
面对失败,甄永苏没有抱怨更没有退缩,而且勇敢地向传统的实验方法——美蓝筛选法提出了质疑。
这种方法是用美蓝色液对细菌进行染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业内普遍采用此方法,且从无人质疑。
1965年,经过大量缜密的试验,甄永苏建立了“抗组织细胞谱”方法并应用于筛选,获得了阳性的684号菌株,其活性成分经理化性质研究,证明为mithramycin,定名为光辉霉素。
在此基础上,1966年,36岁的甄永苏又建立了一个新方法——“精原细胞法”。
实验证明,“精原细胞法”有助于检测发现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在寻找各种抗肿瘤抗生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经千辛万难,他为国人研发了抗肿瘤药物

1954年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高级师资班师生合影(后排左五为甄永苏)
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甄永苏率领他的研究团队,使用多种筛选模型和方法,筛选了近10万个微生物菌株样品,曾检出抗肿瘤抗生素30余种,并对6种进行了重点研发:
①争光霉素。1970年研制成功进入临床验证,1971年通过鉴定投产。
②平阳霉素。它是博来霉素类的抗肿瘤抗生素新品种,自1979年以来,已成为我国临床常用抗癌药物。
③光辉霉素。1971年,光辉霉素通过鉴定并投产。
④博安霉素。博安霉素属国家一类新药。
⑤力达霉素。它在体外试验对癌细胞有极强杀伤作用,其活力明显高于阿霉素。
⑥云南霉素。采取新的筛选路线与方法,发现了新结构的抗肿瘤抗生素。
3
为癌症患者提供用得上,买得起的药物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上的抗生素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日本科学家发现的博莱霉素对头颈部肿瘤、淋巴瘤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人体的造血功能影响较小。但是,博莱霉素作为进口药价格非常昂贵,一针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为120元,而当时中国一名普通职工的月工资只有三十几元,这种药物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上一篇:精神疾病易感基因仍不清楚? 新研究发现证据链
下一篇:香港经济20年|专访香港雅士能基因科技公司翁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