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报道|癌症筛查的“理想”和“现实”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当天,“1家10口7人确诊肠癌”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肠癌是病程较长的一种恶性疾病,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提早发现,及时治疗,被认为可以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放眼全球市场,全球肠癌早筛公司精密科学(Exact Sciences)的产品Cologuard于2014年获得美国FDA早筛注册证,是全球第一款肠癌早筛产品。在国内,肠癌检测产品增多,推向市场,关于产品设计、市场定位、渠道布局等的探索和讨论不断。

事实上,包含肠癌检测在内的产品首先要在院内市场落地,已然成为一个业内共识,这与目前患者就医场景仍然多数发生在院内有关,于是,如何判断院内基础设施配备以及医院场景的需求,这些要素均对应决定了产品设计——包含基于PCR还是NGS哪一代测序仪,产品应该包含多少基因位点等诸多要素。

随着新一代测序仪NGS应用场景增多,以及多位点多组学的运用,基于NGS技术的多组学产品开始增多,技术的加持让概念变得“性感”,但回归现实,目前医院检验科室占地空间有限,占地面积大采购成本高的检测仪器配备率有限,院内新一代检测设备的配备率少且有限。“体积小”“简便易操作”“成本可控”,在财经网采访中,这几个因素是被多位业内人士提及的要点——这决定了产品可重复易于验证,不仅可以加速报证,也更容易进院落地。

院内是第一落脚点,而更大的市场在院外。但是,不同于消费品,尽管面向院外市场,由于筛查产品本身的医疗属性,单个用户自购的意愿始终是有限的。而在大规模人群的普筛或能初步看到院外市场落地通道在打开,一个逻辑是,在社区人群是自然成规模的,另外,院内医生的认可和背书也可以迁移至院外市场。但据业内人士指出,肠癌筛查产品用于普筛,对于产品的特异性、价格,以及能否匹配肠镜,都是考验。

癌症筛查的“理想”与“现实”,还在探索中平衡。

院内需求:简便、稳定、成本可控

国内市场对美国的肠癌早筛公司精密科学(Exact Sciences)的产品Cologuard并不陌生,Cologuard于2014年获得美国FDA早筛注册证,是全球第一款肠癌早筛产品,因为在产品和商业化方面已经走出一条成熟的道路,因此也成为国内各家公司对标的一款产品。

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博士告诉财经网,实际上,Cologuard的样本检测是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检验所,“全美国的样本都送到威斯康星州进行检测,这也限制了Cologuard的销量和扩张,如果一款产品在每家医院的检测实验室都可以做,那在落地上就会更加具有优势。”

在国内市场,检测产品首先要在院内市场落地已然成为一个业内共识,这与目前患者就医场景仍然多数发生在院内有关,只有获得医院准入,得到医院和医生的背书,相关检测产品才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个现实情况是:正规的三甲医院样品无法大批量外送此类产品,落地医院实验室,可以加快出报告时间。

因此,如何判断院内基础设施配备以及医院场景的需求,这些要素均对应决定了产品设计。在采访中,邹鸿志强调了一个认识是,“落地医院产品要是简便的。”

据邹鸿志对财经网直言,目前医院检验科室占地空间有限,占地面积大采购成本高的检测仪器配备率有限,而随着近几年核酸检测业务的开展,推高了院内PCR检测设备的配备率。

“体积小”“简便易操作”“成本可控”,在财经网采访中,这几个因素是被多位业内人士提及的——这决定了产品可重复易于验证,不仅可以加速报证,也更容易进院落地。

邹鸿志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概念,他向财经网解释道,“去中心化”模式将产品检测过程全程落地于本地医院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而非集中到特定实验室中。

这就意味着可以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体检中心或实验室进行检测,而非只能寄送回公司自己的生物实验室。这种检测模式能够使产品检测能力受限更小进而提升院端接受度。

定位院内市场,“去中心化”,产品设计就需要是简便、稳定,且能实现自动化。医院或者第三方检测所的检测人员经过培训可以快速上手,简便操作,通过自动化流程让结果稳定一致,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第三方实验室,都能得到与中心实验室无差别的效果,这样才能实现广覆盖。




上一篇:核酸结果是这样检测出来的
下一篇:我国科研人员研制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让作物育种更精准高效(科技视点·种业科技自立自强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