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发明的类器官,中美却可以了?



荷兰人发明的类器官,中美却可以了?

亿欧

亿欧

· 2022.11.24 17:35

微信扫码

22.3万

18

14

荷兰人发明的类器官,中美却可以了?

一个荷兰人造出的“迷你器官”产业,中美如何指望它挣钱?

播放

暂停

荷兰人发明的类器官,中美却可以了?

00:00 13:0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亿欧健谈(ID:EO-Healthcare),作者 | 林怡龄,编辑丨刘聪,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过去两个月,一项起源于荷兰的技术正在中美变得炙手可热。

从全球首个基于类器官数据的新药获批进入临床,到FDA新法案出台,都让类器官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政策支持,正在加速点燃行业热情。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先后有三家中国类器官公司获得资本青睐,最快的已经来到Pre-B轮。

大洋彼岸,美国企业Emulate更是站到IPO大门前。2013年,它的横空出世,吸引了众多资本争相跳入。在业内提起类器官公司,人们很难绕过这颗“新星”,它的存在已是业界标杆。

能在资本环境较为一般的情况下斩获资本青睐,类器官是有些本事在身上的。因为能更全面预测人体情况,及减少对动物的伤害,类器官早已是业内拥趸的对象。

不过,相较于海外从2013年就开启产业转化,直到2019年前后,中国以研发类器官为生的企业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等到FDA新法案发布后,类器官的下游应用企业尤其是药企,大都选择打破沉寂,纷纷前来打探和咨询。

一个新的阶段正在迅速开启。只是,中国的类器官技术刚刚步入产业爆发阶段,产业转化意识缺乏和产业集群化尚未出现,都成为了它眼下满足下游期待的一大掣肘。 

一位荷兰人撑起产业半边天 

人们或许很难想到,这项如今在中美很火的技术,最早却源于欧洲国家荷兰。

诚如前文所言,“organoid”(类器官)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但直到2009年,荷兰科学家Hans Clevers团队成功将Lgr5+肠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具有隐窝状和绒毛状上皮区域的三维结构,即小肠类器官,才宣告了类器官研究进入了新时代。

2010年,有研究发现小鼠胚胎肾干细胞分离再组合可形成肾类器官,随后,多种脏器类器官被成功构建。2017年,Hans Clevers还完成了乳腺癌类器官项目,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乳腺癌类器官库。

荷兰人发明的类器官,中美却可以了?

图源NIH:A brief history of organoids

如此前景,使其在2013年被Science评为了年度十大技术。一时间,名声大噪的类器官受到资本追捧,产业转化也得以提速。从这一年开始,多家日后知名的类器官技术公司相继诞生。Hans Clevers也在同一年决定开启类器官产业化,参与创办了HUB。

HUB是一家类器官技术孵化公司,亦是全球最早的类器官研发中心。到今年,HUB的员工人数已增至40多人,几乎每年翻一番,但仍无法满足下游企业投掷来的诊断和筛查的项目需求。为了继续扩张,HUB已经计划搬至新办公楼。

实际上,HUB的蓬勃发展与全球3D细胞培养市场的扩张息息相关。要知道,2013年这一市场还默默无闻,增长可以忽略不计,而现下市场规模已近10亿美金。




上一篇:无锡多宁生产基地成功投产 持续加码供应链稳定
下一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