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文明花开满城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王子铭、高蕾、孙少龙、徐壮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明晰方向 强化顶层设计

全国文明城市是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也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新阶段。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

“城市建设水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治理理念、市民素质,要坚持不懈抓下去。”

……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明晰了思路,成为做好这一工作的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中央文明委近年来印发《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持续表彰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基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增添新动力、注入新活力。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落实中央精神、对表高质量要求,在总结文明城市创建宝贵经验基础上,优化创建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创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完善测评体系、创新工作方法

今年4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完成新一轮修订。中央文明办向48个中央文明委成员单位充分征求意见并召开修订工作座谈会,与30多个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办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将收到的700多条修改建议纳入测评体系,考核指标也从2018年的180项精简到140项。测评内容明显“瘦身”的背后,折射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在顶层设计环节的与时俱进。

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测评效率?

从2014年开发设计网上申报系统到2020年建设创建管理平台,再到2021年开发使用实地测评系统,中央文明办运用信息化手段客观评价各地创建成效,及时掌握舆情信息,既提升了测评的公正性,也对基层创建存在的不足与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预警、实施整改。

——“有进有退”、开展动态管理

优中选优,推动全国文明城市高质量发展。

经过六届评选,目前已经有307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中央文明办在深化拓展、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部署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努力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城市范例。

文明城市创建,既要选树典型,更要从严把关。

中央文明办制定动态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先后对测评不合格的32个全国文明城市予以停止资格一年的处罚,在2018年至2020年创建周期内对成绩低于标准或出现材料造假问题的58个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进行了通报批评。

与此同时,出台《全国文明城市(区)停复牌管理规定》,明确对停牌城市的复牌工作必须采取先暗访再明查的方式进行,综合暗访明查情况、所在省级文明办评价、城市文明委汇报,向中央文明委提出是否复牌的建议。

——尊重地域差异、避免千城一面

测评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式的“千城一面”。在顶层设计中兼顾城市特殊性、尊重地域差异性,成为创建标准的重要考量。

“减少违章停车,低密度人口城市重在文明引导,高密度人口城市重在公共资源集中统一调配”“实地测评围绕改善民生服务,需考察一定数量的农贸市场,但有的小城市农贸市场较少,将依据实际情况按照比例计算考核”……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聚焦市民文明素质、管理服务水平、群众满意度,降低了对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测评权重,彰显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

创建方向愈发明晰、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推动指导各地创建工作有的放矢、走深走实。

积极创建 助力城市发展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上一篇:100%客观缓解率,“现货型”细胞疗法为CAR
下一篇:關於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后續“階梯式管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