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国际石油2017年十大科技进展



  在由中国石油集团科技管理部主办、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石油与国际石油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上,来自石油公司、研究机构、院校等的60位院士、教授及专家依据创新性、实用性、突破性、引领性四大原则,评选出2017年在石油石化领域取得的中国石油(CNPC)与国际石油各十项重大科技进展。

中国石油

  1. 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和勘探技术创新助推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发现

  中国石油立足玛湖凹陷开展砾岩油区成藏理论创新研究和勘探技术持续攻关,克服了砂砾岩勘探面临的巨大难题,推动了玛湖大油区的发现,为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石油战略接替战场。

  主要科技创新:(1)首次发现下二叠统碱湖优质烃源岩,独特的绿藻门和蓝细菌母质有利于生成环烷基原油,具有两期生油高峰,资源量同比提高53%,奠定了大油区形成的资源基础;(2)建立了凹陷区大型退覆式河控季节性三角洲砾岩沉积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冲积扇”认识,开辟了有效勘探面积4200平方千米;(3)创立了凹陷区源上砾岩大油区成藏模式,勘探部署由单个圈闭转向整个有利相带,探井成功率由35%提高到63%;(4)创新了砾岩储层甜点预测、旋转导向+个性化PDC钻头提速、粘土含量核磁测井定量表征、细分割体积压裂增产四项砾岩勘探技术,成本降低35%,为储量规模有效动用创造了条件。

  理论技术助玛湖地区新增10亿吨级规模三级石油地质储量,水平井建产效果好,能够有序规模动用;获授权发明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18项;制定行业标准10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12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石油重大发现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2. 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动态物理模拟系统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针对特低渗-致密砂岩气气藏地层条件下微纳米孔喉气水渗流等世界级难题,中国石油自主设计研制了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的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

  主要技术创新:(1)以“岩石物性、气水渗流和开采模拟”三大模块30台套设备为核心,首次建成一维最长8米、二维最大1米见方、三维最多8层的大规模、多序列模拟技术和实验装置;(2)首次攻克致密砂岩微纳米级孔喉定量评价、多维度压力场实时模拟检测、高压状态下气水饱和度场动态测试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揭示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过程中动用边界变化特征、地层水可动性量化评价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3)通过室内实验测试、基础理论研究、生产应用有机结合,建立了储量动用与可动水量化评价数学模型及理论方法,为提高产水层识别精度和控水开发、井网加密方案优化等奠定了理论基础;(4)制定了我国首项致密气评价国家标准。

  该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同领域中性能指标最先进、模型体系最齐全的物理模拟系统,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开发调整方案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幅提升了我国复杂气藏开发基础理论与基础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

  3. 中国石油创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实现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

  面对页岩气勘探开发一系列难题,中国石油通过十年科技攻关,创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单井综合成本大幅下降,加快了页岩气规模开发。

  主要技术创新:(1)建立了海相页岩气选区参数体系和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形成页岩气地质综合分析与产能概率性评价技术;(2)积极探索了“一趟钻”钻井新技术,优质储层钻遇率提高至90%以上,钻井周期缩短50%以上。(3)形成了长水平井分段分簇体积压裂改造技术及“工厂化”作业模式,单井测试产量达到30万立方米/天以上,工程作业效率提高30%,建井成本降低近30%;(4)建立了页岩气生产制度及井网井距优化技术,单井累计产量由7500万立方米提高至9000万立方米以上;(5)自动化地面采输技术,加快了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平台建设周期缩短50天,数字化覆盖率超过90%,节约操作成本15%以上。

  中国石油应用创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完成年产气从2亿立方米增至30亿立方米的跨越,将为“十三五”末公司页岩气上产到130亿立方米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中国石油油气产量新的增长极。

  4. 国VI标准汽油生产技术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石油围绕汽油质量升级开展联合攻关,对催化剂和工艺路线进行了完善升级及脱砷配套技术开发,形成了满足国VI汽油标准的M-PHG、GARDES生产组合技术以及脱砷配套技术,成功破解了深度脱硫、降烯烃和保持辛烷值这一制约汽油清洁化的世界级难题,在宁夏石化等企业成功完成了工业试验,实现了中国石油国VI标准汽油生产成套技术的自主创新。




上一篇:爸妈疑惑:宝宝感冒了,抗生素用不用?医生解
下一篇:云南生物谷药业灯盏细辛治疗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