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60年代的红旗渠,耗时十年削平1250座



人工天河,60年代的红旗渠,耗时十年削平1250座

自古以来,我国有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它们是劳动人民辛苦的成果,也是智慧的结晶。改造自然,造福一方。古有都江堰,60年代则有人工天河—红旗渠。

人工天河,60年代的红旗渠,耗时十年削平1250座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从1960年到1969年,将近十年的时间中,当地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引漳入林。工程浩大,影响深远,被称之为人工天河。这些宣传画,就是当年老一辈战天斗地的生动写照。

人工天河,60年代的红旗渠,耗时十年削平1250座

历史上,林州位于河南山西交界处,干旱缺水严重。史料记载中,从明朝1436年到上世纪40年代,自然灾害就有100多次。为了农业灌溉,1960年开始了红旗渠的修建工程,也称之为引漳入林工程。

人工天河,60年代的红旗渠,耗时十年削平1250座

当时的条件是,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和28名水利人员,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全长70公里的红旗渠,也就诞生了。

人工天河,60年代的红旗渠,耗时十年削平1250座

红旗渠工程有多浩大?举一个简单形象的例子,如果把当年挖砌的土石换算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联系在一起。红旗渠精神,也成了历史上一笔财富。1974年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候,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一篇:新技术在疫情中加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下一篇:专家称新冠病毒突变有限 对药物设计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