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对县城重要载体建设的再认识



冯奎:对县城重要载体建设的再认识

2022-05-10 07:22:26 21世纪经济报道

  冯奎:对县城重要载体建设的再认识

  冯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意见》对于促进县城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县城的作用,涉及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定位、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对县城有再认识。

  县城地位再认识

  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此,两办的《意见》是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县城单独拎出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度城镇化的关键一步。中国的城镇化率早已超过60%,城镇化下半程之路不断走深走实。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乡村振兴正在全面启动。县城在城乡之间起着关键联结作用,进一步发展县城对于完善城镇化的体系结构、加快城乡融合、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当前稳增长任务的要求之下,县城对于提拉投资、释放消费,作用显著。

  但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并没有改变城镇化总的格局与形态。“十一五”以来,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迅速,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目前我国有19大城市群,这19个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占八成以上,新增城镇人口九成以上在各类城市群。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5个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5个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9个城市群。

  大体来说,县城以散点状分布,而城市群都市圈则构成了面与体的特征。如果说县城是小集中,城市群都市圈则构成大集聚。对这两类空间主体的认识越深刻透彻,越能顺应趋势,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如果不切实际地认为城镇化总的格局与形态发生变化,就会误判区域及城镇化发展趋势,高估单个县城在吸引人口、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中心城市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仍在集聚人口,部分县城必然面临人口减少的问题。东南西北中,相当一部分县城人口仍在持续减少,有的县城甚至已降到三五万人。正是因为城镇化复杂变动趋势,我们才需要进一步研究县城的地位,以及如何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县城类型再认识

  千城有千面。因此,应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这是发展的重要前提。有三个方面需要把握:

  一是同一性与差异性。所谓同一性,就是县城既然是“城”,就要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城市有规模化效应,讲求集中集聚。所谓差异性,就是虽然是同一个名字“县城”,但发展水平、状态可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县城。不同功能特色的县城可以互相借鉴,但如果照搬照抄,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四川县的数量多,该省将县城分类进行考核,其中经验值得借鉴。国家也有必要制定更加富有弹性的考核机制,引导县城发展。

  二是特色性与平衡性。比如,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其特色功能是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应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但是特色功能如果过度,就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削弱综合承载力。所以,对于县城来说,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又必须融于一体,各种功能至少应“够用”。

  三是现实性与可能性。所谓现实性,就是现状。所谓可能性,就是未来发展的多种路径。笔者在参与地方规划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特别容易高估县城的人口,偏好做“大规划”,这很可能是不切合实际的。但也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县过去比较悲观,看不到县城转型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特别在一些人口流出较多的资源枯竭地区,县城发展面临着“盘整”的必要性,需要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县城补短板再认识

  与主城区建设标准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相对照,县城确实存在诸多短板。




上一篇:德州平原龙门街道办事处将“12345”热线搭建成利企便民 “暖心桥”
下一篇:烟台供电公司全力以赴铸牢安全生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