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抢滩生物医药新题材 南大M3团队有望攻克肿瘤早期诊断



微小RNA抢滩生物医药新题材 南大M3团队有望攻克肿瘤早期诊断





导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辰宇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刚刚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一种小分子核酸物质——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并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组建了一支被称作M3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由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化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组成。

在“泡了”三天三夜实验室后,陈熹和导师张辰宇的研究团队,得出了一个突破传统生物学常识、震惊学术界、国际首发的实验结论,即MicroRNA在人和动物的血清/血浆中可长期稳定存在。

未拆包的搬家行李、满屋书籍、屋中间放置着一个脚踏健身器……2014年年底冬日的一个周日下午,32岁的陈熹正在刚搬入的新办公室里用电脑敲打着最新的科研论文。即便是周末,跟陈熹办公室同楼层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内,一群国内外研究生们仍在紧张地做着实验。

作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7年前,当陈熹还是南大博士时,他被导师张辰宇“逼着”去做一个略显疯狂的生物学想法的实验:去检测人的血清中是否含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在“泡了”三天三夜实验室后,陈熹和导师张辰宇的研究团队,得出了一个突破传统生物学常识、震惊学术界、国际首发的实验结论,即MicroRNA在人和动物的血清/血浆中可长期稳定存在。

而在此实验结果之前,生物学的常识皆为:人的血清中含有许多RNA的降解酶,因而不可能有完整的RNA存在,至多只是一些碎片,即无法检测到。

从生物学而言,DNA(基因)指导合成RNA,RNA指导合成蛋白质。这意味着,对RNA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将重新刷新人类对自身生命机理的理解与“解码”。而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发病机制的溯源、疾病早期准确诊断,乃至生物医药的开发,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MicroRNA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中起着超乎想象的重要作用,其涉及的生命活动也方方面面。”陈熹导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辰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包括生物个体发育、组织分化、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病毒感染、能量代谢、癌症的发生发展等等。

1995-1999年间,张辰宇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著名内分泌学家Reed Larson及Bradford Lowell做博士后研究,1999-2004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内分泌学、分子糖尿病学研究助理教授。2003年回国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辰宇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刚刚引起学术界关注的一种小分子核酸物质——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并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组建了一支被称作M3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由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化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组成。

伴随着上述研究结论,张辰宇为首的M3研究团队,不断研究、验证出重磅结论,比如在不同疾病状况下,血清/血浆中microRNA具有特异性的表达谱,可以作为疾病指纹,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

2008-2010年间,南京大学的M3研究组发现所有类型的细胞都能主动分泌miRNA。这将有助于揭开像糖尿病、红斑狼疮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或许能在未来开创全新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方式。

“生命科学如果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后,就马上能够应用(产业化)。”张辰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命科学相当于19世纪末物理化学的研究水平,如果有一个真正的突破性研究后,对疾病,药品开发,对生态和农业都会有重大作用。

事实上,围绕RNA的生物医药,已成为欧美资本市场新一轮的热门题材。

著名市场研究公司Allied(Allied Market Research)于2014年9月发表报告称,未来RNA药物将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到2020年,这类药物销售额将有望突破12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将保持在28.4%左右。这一报告一经出炉,立刻引起了业界、投资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

作为全球医药研发的发达国家,美国在此领域更为敏感。




上一篇:上海生科院发现丝氨酸在胰岛素敏感性调控中的作用
下一篇:心理所开发“人脑连接组计算系统(C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