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



通辽市: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

库伦蒙药厂生产车间。张启民摄

通辽市: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

科左后旗康臣药业生产车间。张启民摄

通辽市: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学生进行蒙医药研发。张启民摄

通辽市: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蒙药集团蒙药生产车间。张启民摄

通辽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健康通辽”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集蒙医药人才,全力打造“中国蒙医药之都”,使其独特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地域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成为传承蒙医蒙药文化,惠及更多各族人民群众,推动蒙医蒙药国际化进程的新引擎。

通辽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1摄氏度,境内盛产各种优质、名贵、天然药材500多种,其中,90%以上可作为蒙药材使用,是黄芪、肉苁蓉、沙棘、锁阳、瑞香狼毒等蒙药材的原产地。同时,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面积约有5000多万亩,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蒙药材规模化种植。近年来,通辽市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庭院经济、扶贫开发和科尔沁沙地治理,以“草药结合、有序开采”为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行集约化连片轮种、有序开采,培植半野生、有机蒙药材,开发区域化、多样化绿色蒙药材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蒙药材种植基地3处,种植面积达9.63万亩,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30万亩以上。

通辽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蒙、辽、吉三省区交界处,境内有5条铁路交汇,正在建设京沈客专快速铁路连接线,是全国14个编组大站之一;3条高速和4条国道贯穿,实现了与北京和东北省会城市高速公路连接;民航机场通达北京、天津、上海等25个城市,运营航线27条,形成了连接东西、贯穿南北、通关达海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是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今年,通辽市已被自治区正式批准建设蒙药材交易市场。

蒙医药文化渊源久远,蒙医药得到了系统的接续传承,文化瑰宝广受欢迎

通辽市最早的医学记载就是蒙医。明代,在科尔沁游牧的蒙古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藏医等开始传入通辽地区。蒙医从中吸收了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医疗经验,丰富了蒙医药学的内容。在历史上诞生过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他编纂的《蒙药正典》,被列为蒙医药学的三大经典代表作之一。据地方志记载,17世纪初,原哲里木盟境内大兴庙宇,庙内设有医学塾,成为喇嘛医药(1956年才改称为蒙医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诊治疾病场所。1946年,哲里木盟约有蒙医430多名,除少数在寺庙看病外,大多数散在农村牧区流动行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蒙医药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蒙医药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蒙医医疗、教学、科研体系。

从研发机构看,自治区蒙医药的研发机构、检验机构、医疗机构等主要集中在通辽地区。拥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重点学科)、蒙医药学博士点(全国惟一的一个)、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蒙医医院和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0家科研机构,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7个,获得新药批准证书16个,蒙医药产、学、研产业链基本形成。 2014年,依托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成立了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吉林中医药大学深入开展蒙药研发工作,为蒙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蒙医药人才储备看,通辽市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1357人(蒙医人才999人,蒙药人才35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2%。按学历划分,有博士23人、硕士110人、大学本科534人、大专及以下690人。通辽市拥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蒙药学院培养蒙医药专业人才的高校资源,每年培养本科以上蒙医药专业毕业生200余人。随着名老蒙中医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持续展开,累计有23名老蒙医中医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指导老师,45名蒙中医骨干选拔为继承人。




上一篇:美国ATB研究所将重点研究3D打印血管项目
下一篇:中国农科院烟草马铃薯Y病毒抗性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