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农业科技.jpg

公元前约8500年,新月沃地的人类社会开始逐步由狩猎采集转变为粮食生产。由此也掀开了一场长达万年的“战争”——人类与农作物害虫之间的战争。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害虫不断繁衍进化,人类也通过科技进步,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去消灭害虫。时至今日,随着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理念的深入人心,人类与害虫斗争的“武器”早已由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转向绿色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手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生物防治究竟有怎样的好处?它是否代表了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

5月14日至16日,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生物防治与人类健康”,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科学家出席大会,共同为全球生物防治以及农业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生物防治,目前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认可,但是关于生物防治领域方面综合性的国际大会还是头一次举办,而且是在中国。这表明,我国的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应用在全世界已经达到了一流水平。”作为本届生物防治大会的执行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副所长邱德文告诉记者。

邱德文从事生物防治事业十多年,他认为,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生命活体,或者是活体的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化学农药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没有酶去降解它,因此形成了残留。而生物防治所运用的原材料,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具备的活性生物,如天敌昆虫、菌类等,它们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完成降解。

“我们通常讲的大虫吃小虫,小虫吃弱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我们还有了更高超的技术手段,如干扰剂、信息素、BT蛋白等,将生物防治技术进化到了分子层面,给害虫以致命一击。”邱德文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2015年,农业部通过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

“实现这些目标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新型绿色防控产品。生物防治作为绿色防控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保障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邱德文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强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调整和优化科研创新方向和布局,“十三五”期间力争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40%以上。

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主席HEIMPEL George认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人类共同的需求。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生物防治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够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保障人类健康。

发力生物农药产业

邱德文认为,当前,全球范围内有关生物防治方面的技术五花八门,其中很多技术难以落地和大面积推广,而那些成功转化为商品并获得农药登记证的产品被称之为生物农药。

“我国农业生产正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与安全型转变,生物农药将成为农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生物农药的研发中去,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将继续扩大,而传统的化学农药使用者们最终将采用生物农药。”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礼生告诉记者。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农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长速度远超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据行业智库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值达到33亿美元,并将以13.9%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实现95亿美元市值。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现已掌握了许多生物农药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的技术路线,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农药产品剂型已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剂型单一向剂型多样化方向发展,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

记者了解到,由邱德文团队创制出的全球第一个植物免疫蛋白质生物农药——阿泰灵,目前已建立了800吨每年蛋白质农药生产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阿泰灵通过诱导植物自身免疫,增强植物抵抗能力,改善植物健康状况,以此抵御病虫害的侵扰。同时,阿泰灵引入了防御理念,摒弃以往病害发生再开始治疗的策略,而是防患于未然,在未发病前就开始打药预防。




上一篇:“生物导弹”将成农田病虫害防治研发重点
下一篇:水稻育种走向分子设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