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Water Research:利用等电点预处理以强化剩余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的过程:界面热力学、电子转移及微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活性污泥法在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WAS)。剩余污泥中含有大量易腐有机质,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通过厌氧消化法处理剩余污泥,既能够削减其造成的污染、降低碳排放,同时能够以甲烷的形式回收生物能源。但是,由于剩余污泥体系复杂且功能微生物群丰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厌氧产甲烷效率,限制了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基于此,研究者开发出了许多手段对剩余污泥进行预处理,以提升厌氧产甲烷效率。本研究通过污泥界面热力学、电子传递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揭示了等电点(pI)预处理对甲烷产率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经pI预处理后,产甲烷潜力、最大产甲烷速率和沼气中最大甲烷占比分别提高了122.2%154.4%17.4%,表明pI预处理提高了甲烷的产效率。在170天的产甲烷发酵周期内,分析了pI处理前后,污泥固液界面非共价相互作用能、电子转移能力(ETC)及还原峰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pI预处理增强了污泥自驱动固液界面疏水性、增加了界面酶反应的非生物驱动力、提高了电子转移效率,并且降低了还原反应的势垒。由此推测,这些变化将会导致甲烷产量的增加,界面自由能(IFE)ETC与甲烷日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证实了这一点。此外,对发酵过程中添加和不添加pI的污泥样品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pI预处理显著(P < 0.05)提高了与水解、酸化和产甲烷等过程相关的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污泥表面的疏水引力和较高的ETC值有利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的富集(+29.9%)。这些发现有望为开发第二代预处理方法提供一个概念框架,并为揭示厌氧消化这一“黑箱”过程的细节提供技术理论参考。


论文ID


Enhancing methanogenic fermenta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viaisoelectric-point pretreatment: Insights from interfacial thermodynamics,electron transfer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利用等电点预处理以强化剩余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甲烷的过程:界面热力学、电子转移及微生物群落

期刊Water Research

IF:9.13发表时间:2021.3

通讯作者:戴晓虎

通讯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实验设计


从位于江苏苏州的污水厂收集剩余污泥(WAS)。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剩余污泥进行30天的厌氧培养以获得用于产甲烷发酵的接种污泥。不同污泥样品的性质见表S1。pI测量和pI预处理见之前发表的文章以及附录文本S1和S2。不同pH条件下污泥的Zeta电位见图S1。经过pI处理的污泥样本为实验组(EG),未经pI预处理的污泥样本为对照组(CG)。  通过为期170天的中温批次试验(37℃,120 rpm)研究了污泥的产甲烷发酵。每个污泥样品使用32个相同的血清瓶(250 mL),每个样品分为两组平行研究。每瓶以1:2的VS比投入接种污泥和基质。对EG组,包含156.8 g基质和72.4 g接种污泥;对CG组,包含176.9 g基质和72.4 g接种污泥;此外,以仅包含72.4 g接种污泥瓶子作为空白样。试验开始前,调节各瓶子中污泥的pH至7,并密封。试验期间,定期测量沼气中的甲烷含量及相应的NCMP值,并取出一定量污泥用于微生物群落分析。使用伪一阶和经过修饰的Gompertz动力学模型拟合前25天的甲烷净累积产量(NCMP)。通过接触角测量、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了污泥固液界面的热力学和电化学特性。根据前人研究计算了电子转移能力(ETC)、电子接受能力(EAC)、电子供给能力(EAC)、电导率(σ)、离子强度(μ)。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污泥中细菌和古菌群落。采用标准方法测定了污泥样品的TS、VS/TS比值和主要多价金属含量(Al、Ca、Fe、Mg、Zn、Cr、Cu、Mn、Ni、Pb)。通过Zetasizer测定了污泥的Zeta电位和σ值。通过马尔文粒径分析仪分析了污泥的粒径分布及Df。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了VFA浓度。所有的测试均进行三次,所有的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结果与讨论




上一篇:滨江璀璨,时代首鉴
下一篇:国社@四川|今年一季度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