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地缘指向的调整



  原标题:韧性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地缘指向的调整

  这是本中心研究报告《“一带一路”的地缘经济研究——宏观分析与个案跟踪》的结语。本研究展开时,正值Covid-19疫情大暴发。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世界范围数千万人染疾,上百万人已经或将会因此失去生命。

  有人认为,今后世界各国都会反思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甚至有评论认为,因疫情带来“封城”甚至“封国”所形成的全球供应链断裂,最终将导致世界出现“逆全球化”趋势,即更多国家需要重新审视本国的对外依赖度,主动提升自给自足比重,促成世界各国整体上对外依赖度下降。 “一带一路”倡议也因此受到质疑: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策略,在这种前所未有的“逆全球化”力量的挑战下,是否需要调整?如果需要,如何调整?

2018年12月12日,绍兴柯桥轻纺城,阿富汗商人Lucky正在和中国卖家谈生意。彼时Lucky来中国已经15年,他在杭州萧山经营窗帘加工厂。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2018年12月12日,绍兴柯桥轻纺城,阿富汗商人Lucky正在和中国卖家谈生意。彼时Lucky来中国已经15年,他在杭州萧山经营窗帘加工厂。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首先,我们认为,所谓“逆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可与全球化相提并论的概念。全球化,作为一个长期且非常深刻的过程,是由三方面的推动力形成的。

  第一个推动力是企业的市场行为。今天的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他们从全球化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中,通过不断寻求降低生产成本的产地和不断扩大的销售市场两个方面,一步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更具流动性的资本、更有竞争力的生产和更大的市场。这个推手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资源、要素、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企业以其对市场和利润的追逐,不断地把新的资源和要素卷入重新配置,同时开拓新的市场。

  全球化第二个重要推手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使得信息流通、实物流通和资本流通的成本大大下降。而在世界范围内瞬间可获得的信息、一天内可获得的实物样本以及一个月内可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得来自另一个大陆的产品,都使得今天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供应链的效率,比50年前在一个国家内的配置效率更高。这种效率随着手机购物带来的所谓“移动市场”及电子支付的普及,还会进一步提高。

  全球化的第三个推手,是意识形态及与其配合的政府政策。过去几十年大行其道的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从根本上强调大市场小政府。当这种意识形态与本国经济利益“正相关”时,政府就会支持并形成相关政策环境。当这种意识形态在国际范围与跨国公司的行为配合,便成了联手推动全球化的巨大动力。如果国家利益与全球化成了负相关关系,政府或执政党就可能出来反对全球化,并否定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原则与逻辑。

  目前出现的所谓“逆全球化”,仅是在这全球化的“第三个推手”方面出现了逆转:

  例如,由于口罩和呼吸机早已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生产,这类疫情急需品在本地无生产或严重生产不足,造成无法应急,于是提出把某些生产线搬回本国。其实,这种搬生产线回本国的说法,只在两种情况下才构成逆全球化的行为。一是大规模回迁,形成本土生产,同时关闭国外生产线;二是通过政府干预,包括税收等手段,减少或禁止同类产品的贸易。然而,只有极少数自身有比较全面的产业基础和能力的国家,如美国、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比较多元和完整的“自给自足”。对很多国家而言,上述两条成立的前提并不存在。例如,某些国家本就不存在它需要的产品的生产,比如非洲很多国家自己并不生产呼吸机或手机,因此不存在“回迁”。更多的情况是:全球贸易不断增长的基本原因,就是通过互通有无,形成更有效的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能达到跨国多赢。

  Covid-19大暴发的确造成了不少国家因跨国运输中断,导致本国缺少某些特定的必需品,不得不自己生产的情况。防止或减少因这种突发性全球事件造成的全球供应链断裂,一个可行做法是通过多点或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进行供应,提高供应链的韧性(resilience)。如果这种相对独立的供应网络涉及不同的供应商,包括本土和其他不同国家的,便需要更多元的供求关系。对于很多国家,更高韧性的供应链可能意味着更深刻的全球化!这是所谓逆全球化后将出现的“韧性全球化”(Resilient Globalization)。而“一带一路”的国家,很多都属于这类可从更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中受益的国家。




上一篇:“炎值”爆表!局地高温40℃以上!这些地方还有
下一篇:汉沽区废旧轮胎处理设备-废轮胎生产胶粉设备-河南瑞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