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将打开?带你了解寨卡



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将打开?带你了解寨卡

2020年转眼开启下半年,今年或许注定不那么太平,新冠病毒还在肆虐全球,埃博拉病毒又在非洲搅局,殊不知又一个人类的“潘多拉魔盒”---“寨卡病毒”可能即将再度来袭。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15-2017年在巴西等中南美洲地区广泛流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国亦曾有输入性病例报道。
拉美最大的医学研究中心——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于今年6月24日发表报告称,一种寨卡病毒新毒株正在巴西传播,它可能在该国引发另一场疫情。根据巴西卫生部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巴西已经上报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为3692例。由于2015-2017年曾在巴西有过大爆发且被WHO宣布为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而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巴西人也没有携带针对这种新病毒的抗体,专家提醒新型寨卡病毒可能引发新疫情[1]。

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将打开?带你了解寨卡

图1.寨卡病毒
上述基金会通过与贡萨洛·莫尼斯研究所、萨尔瓦多大学和巴亚纳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科学家合作,在对2019年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后,近日宣布,分别在南大河州和里约州发现了一种起源于非洲的新型寨卡病毒,且有别于以往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类型。分析显示自2015年至2019年,这种病毒的248个基因序列发生明显变化。2018年以前寨卡病毒多呈亚洲的柬埔寨亚型,2019年流行的寨卡病毒的主流是密克罗尼西亚亚型。此次发现的新亚型寨卡病毒的宿主为非洲的一种猴子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1]。这一发现被发表在6月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即《国际传染病杂志》(IF=3.538)。
然而,令公众恐慌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寨卡病毒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小头症”和“吉兰-巴雷综合征”。
那么,“寨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潘多拉魔盒”,它是如何感染人类的,一旦感染会出现什么临床症状,如何进行治疗和预防?请随本文一起了解,并带你走进由卢洪洲教授、李兰娟院士等专家撰写的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寨卡病毒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
什么是寨卡病毒?
(Zika virus,ZIKV)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分为两个谱系:非洲株,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株,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及美洲。乌干达恩德培市附近有个叫寨卡(Zika)的林区,1947年科学家最早从该地区的恒河猴体内分离到寨卡病毒,并以该林区的名字“寨卡”命名该病毒。[2]

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或将打开?带你了解寨卡

图2.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图为花蚊)
之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的伊蚊和人类中得到确认。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第一次暴发于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的雅浦岛,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流行,约报告3.2万例病例。2014年2月在南美洲智利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寨卡病毒首次进入南美洲。巴西于2015年首次发现寨卡病毒的流行,感染人数估计50-150万,10月疫情达到高峰,随即在南美洲迅速播散,并因发现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与新生儿小头畸形相关而被世界高度关注。
国际卫生组织(WHO)估计美洲有超过400万感染病例并于2016年2月1日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疫情及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月18日取消关注转为长期机制应对。
2016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相继发生了寨卡病毒病疫情。据WHO网站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包括美国等在内的8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寨卡热病例。
我国大陆自2016年2月发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18年11月30日,共报告27例输入性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均曾有过输入病例,所幸防控及时,尚无本地传播病例报道[2]。流行病学专家也一直在对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进行追踪分析。
寨卡热是人兽共患病吗?
如果是,又是如何传播给人类的?
人与人会发生互相传播吗?
目前对寨卡病毒的宿主来源还不明确,一般认为它可以存在于独立于人类的森林环境,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牺息在树上的伊蚊,即该病也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感染寨卡热主要是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寨卡病毒感染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偶然叮咬感染者而被感染,病毒在伊蚊体内繁殖富集到唾液腺,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注入传染给健康人。伊蚊一般在白天叮咬人,叮咬高峰为清晨和傍晚/晚间。因此,该病毒感染人类属虫媒病[2]。
此外,伊蚊也能传播基孔肯亚热、登革热和黄热病。中国存在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等媒介昆虫,其中白纹伊蚊分布较广,有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2]。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伊蚊传播外,目前已经在全血(及血清和血浆)、尿液、羊水、精液和唾液以及脑部和脊髓的体液中检测发现寨卡病毒。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在尿液和精液中存在的时间比在全血或唾液中长。其他一些途径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性行为(文献报道在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出现后44天内亦可通过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分娩过程中也可传播)、血液及实验室感染等[2,3]。
一旦感染可能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平均7天。



上一篇:高博上海王椿教授团队助白血病患者战胜移植后
下一篇:全球首个混合磁体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