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区海埂街道构建新型基层党建格局



  通过突破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进社区资源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抓、和谐共建,构建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有效的社区党建新机制——这就是度假区海埂街道正在推进的社区“大党委”工作。

  日前,海埂街道印发了《海埂街道党工委关于构建社区“大党委”的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下称《实施方案》),着力构建辖区单位和党员共同参与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机制,推动“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积极探索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共建的新途径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方法。

  形成优势互补 解决“三难”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的变革,城市社区群众的构成、就业方式和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类别日益多元化,社区流动人口复杂化,社区承担的各类社会事务日益繁重。当前,传统的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需要,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关系互不隶属,行政隶属关系互不关联,管理格局条块分割,使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协调沟通难、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在职党员在工作地和居住地发挥作用难的“三难”状况。

  建立社区“大党委”迫在眉睫。社区“大党委”是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工作的基层党建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议事原则。社区“大党委”隶属于社区党总支,对社区党员实行严格管理,对驻区单位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对“两新”党组织党员实行常态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

  根据《实施方案》,建立社区“大党委”就是要以党建工作为主线,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强化区域化统筹。依托共驻共建、结对共建、区域联建等载体,充分整合并争取省、市和区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资源向街道、社区倾斜,向基层一线集中投放,不断推动“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推动社区和驻区单位条块结合、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不断丰富党建工作内涵,构建开放、融合、多元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推行党员“1+4”管理模式

  《实施方案》明确,社区“大党委”的工作内容是结合辖区单位和社区实际,讨论决定社区建设与治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民主自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发挥辖区资源优势,全面抓好社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  

  同时,搭建社区工作的服务平台,加强辖区内党的建设,打造社区品牌特色,建立“党员服务联盟”。其中,要打造“一社区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工程等特色主题实践活动,营造浓郁氛围,培育社区党建意识,提炼社区精神,铸造社区品牌,弘扬各类先进典型,打造和谐型、平安型、文化型等各类特色社区。

  此外,加强对辖区内志愿者服务队的指导,将辖区内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工青妇志愿者队伍、法律服务队、助老助残服务队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根据党组织关系所在地、居住地、工作地,将党员分为社区党员、驻区单位党员、“两新”党组织党员、流动党员四大类,对社区党员实行严格管理,对驻区单位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对“两新”党组织党员实行常态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推行党员“1+4”管理模式。

  日前,海埂街道在滨江社区召开社区大党委工作推进会,肯定了社区范围调整以来各社区联系、摸排辖区情况的成效。海埂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湘说,街道和各社区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城市党建工作上,统一到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上,统一到“大党委”工作要求上,以更优化的组织和服务,按照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发挥辖区党建资源优势,以更强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开展好工作,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记者缪亚平报道




上一篇:设计升级生活,新世界云逸构建广州品位生活圈
下一篇:北京西四环纯新住宅大苑海淀府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