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居士冯志亮解析百家姓:神农氏的后裔以杜



杜姓为中国第四十三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四川和华北地区。当今杜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总人口大约有619万。
得姓始祖杜伯,姬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舜称帝后封唐尧之子丹朱于唐。至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周公旦所灭,并将叔虞封于唐,唐国原国君后裔迁至杜,遂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周王室任大夫,人称杜伯。后因周宣王宠妃诬告杜伯,杜伯遭冤杀。杜伯死后,其子孙多逃往中原,且以国为氏,称为杜氏,尊杜伯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杜,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这是杜的本义。甘棠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枝常有刺,小枝显紫褐色,叶片呈菱状卵形或长卵形,枝叶可以人药,枝液味涩使人很难下咽,故引申之义有堵塞、断绝,排斥、拒绝等
在古代的陕西长安生长有一种杜梨树,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他们以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城堡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杜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姜姓和祁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故地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更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人祁姓杜氏了。
第二支源出祁姓,帝尧的子孙。4000多年前的帝尧初居山东定陶,后迁河北唐县,故号陶唐氏,祁姓。其实陶唐氏是当时活跃在华北地区的一支部落,由于帝尧的丰功伟绩,才使陶唐氏耀眼于后人的史书之中。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到夏孔甲时,丹朱后裔刘累为夏王驯养龙(鳄鱼)有功而封于刘聚,即刘国。刘累后迁于河南鲁山,犹守故封:商朝后期武丁并灭地处今河南滑县的豕韦古国,更封刘累的后裔为豕韦国君西周初期改为唐公,以奉尧祀。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降公爵为伯爵,遂称唐杜氏。古杜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居地,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杜国子孙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为杜氏。春秋初,杜国为秦宁公所灭祁姓杜氏的历史至少有27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独孤浑氏族改为杜氏,遂成为河南汉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族改为杜氏。清朝满洲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杜氏,其后族人多数同化为东北杜姓汉族。当今东北多杜姓与满族改姓有直接关系。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主要分布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集中了36%的杜姓人口,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方四川三大块杜姓人日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杜姓人口已达619万,为全国第四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8.5%;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江苏、山西、安徽五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22.1%,河南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1.3%、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鲁冀鄂、川陕晋两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杜姓的郡望主要有京兆、襄阳,濮阳汉阳,南阳、陕郡、洹水、河南等。杜姓的堂号除子与郡望同名者外,主要还有诗圣、少圣等堂号:“诗圣”和”少圣”堂号典出唐朝大诗人杜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后人称杜甫是“诗中之圣”。
2、宗祠楹联
书成通典:名列瀛洲。
民歌慈母;世号诗王。
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杜姓族谱175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杜姓历代名人282名,占总名人数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并列排在第三十三位;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几位;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上一篇:华大基因:关于全资子公司猴痘病毒核酸检测产
下一篇:我国自主研发出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