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近年来,乌海市认真落实城市基层党建“上海会议”和“北京培训”精神,以实施“融合行动”为牵引,努力探索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党建引领、共享共赢的融合发展新机制,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街道聚焦主业。该市从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入手,印发了《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等城市基层党建制度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一盘棋”格局。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联动的责任体系,市委重点抓好规划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区委重点提出思路目标,加强督查指导;街道(镇)党(工)委统筹抓好社区、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兜底管理。建立定期调度、日常监控、巡回督查、年终考核、述职评议“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各项重点任务落地生根。

    聚焦突出问题,推进社区职能归位。该市针对社区检查考核多、证明事项多、评比达标多、悬挂牌子多等问题,印发《关于规范社区开具证明及街道(镇)签订责任状、考核的通知》,把社区需开具的37类证明减少至5类、街道需签订的16项责任状减少至5项、取消社区考核台账资料50项,取消政府职能部门延伸到社区排查监管、数据统计、证明3大类35项工作任务、18项评比达标、27项纸质台账和22个组织机构,使社区人力、物力回归了解民情民意、解决居民诉求的主责主业上。建立社区挂牌审批备案制度,开展社区活动场所挂牌专项督查,清理机构挂牌25类176块。实行社区准入制度,拟定社区服务事项清单、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清单,进一步厘清社区职能边界。推行以走、记、办、回、评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联系服务群众“五步”工作法,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工作水平。印发了《关于精简和规范社区工作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的指导意见》,规范社区志愿服务、扶持和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开展便民服务。

    组织联建互动,促进党建融合发展。该市实施城市基层党建“融合行动”,明确5个方面19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行联合党(工)委制,全市20个街道(镇)、68个社区全部建立非建制联合党(工)委,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任书记,常务副书记由成员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轮值”,健全议事规则,有效解决“联而不合”的问题,形成党员队伍互抓共管、基层组织互助共建、精细服务互推共促、和谐社区互联共创的“四互四共”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构建“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体系,全市设置992个网格,由街道干部、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党组织书记等组成的网格员队伍,负责掌握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等,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该市认真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从2017年起,聚焦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等要素,组织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率达到88.5%。加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各社区配齐专职副书记,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5月份在北京举办全市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示范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丰富活动载体,组织开展“抓党建好书记”竞赛、“好支部”评选、“示范群体”创建等活动,坚持抓书记、强支部、树品牌。去年以来市级评选表彰了10名“抓党建好书记”、9个“好支部”,命名了20个“示范群体”。加强阵地建设,各社区均建立了300平方米以上办公活动场所, 1000平方米以上占32.4%,累计打造24个功能齐全的精品社区。完善制度体系,制定《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意见》和规范执行主题党日、“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5个实施意见,规范组织生活开展时间、内容、程序、频次,既强化政治仪式感,又注重教育实践性,使组织生活成为锤炼党性、转变作风、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加强经费保障,建立城市基层党建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市级每年安排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资金680万元、为每个社区拨付办公活动经费3万元,区级按社区居民户数及党员人数匹配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社区服务群众水平逐步提升。(刘玉芝 王婧)




上一篇:宗教中国化:构建中国宗教文化主体性
下一篇:乌海市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