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里的“采血管兴”风作浪



泳池里的“采血管兴”风作浪

2012伦敦奥运会的热度已经逐渐平息,人们在尽情享受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中国健儿的优异表现更让我们感到自豪。但在赛场之外,“兴奋剂”这个伴随百年奥运并与之共生的“毒瘤”,似乎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众多世界名将折戟沙场。而在令国人振奋的中国游泳队,水军小将们一个个腾空出世,凭借自身实力创造5金2银3铜的历史最佳战绩时,当16岁的叶诗文在400米混合泳最后50米的冲刺阶段,游出了比男子400米混合泳的冠军得主罗切特还要快上0.17秒的惊人速度时,英国知名体育评论员克莱尔.保丁竟然含沙射影的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实在有太多问题需要解释了。”

发出质疑的不仅仅是知名评论员,甚至英国著名的学术刊物《自然》上也发表一篇评论文章《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成绩引发猜疑》。一时间,媒体一片哗然,质疑的焦点就在于叶诗文是否使用了兴奋剂,而且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还分析说:这一定是一种难以通过常规手段检测到的“基因兴奋剂”。难道基因兴奋剂真有那么神奇?我看未必,这完全就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基因与基因治疗

“基因兴奋剂”到底是何种神物?使得西方媒体认为我们小叶子的威力得益于此。说到基因兴奋剂那得先从“基因”和“基因治疗”谈起。

“基因”通俗来讲就是“遗传物质”,它通过在体内的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把人类带入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人类基因组含有生、老、病、死的全部遗传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基因的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那么,什么是基因治疗呢?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在技术层面则是通过In vivo(体内)和Ex vivo(体外)两种途径得以实现的。In vivo是将外源基因装配于特定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直接导入体内,这种载体可以是病毒型或者非病毒型,甚至是裸DNA;Ex vivo是指将含外源基因的载体在体外导入细胞,经过细胞扩增后输回人体。

你看上面一段说得这么轻松,但其实在现阶段基因治疗实施起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甚至存在着各种让我们无法预测的风险因素!

首先大多数基因对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比如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的控制并非单一线性的。另外,体内基因的表达和发挥作用也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就是基因互作环境的影响以及蛋白水平上的各种修饰的影响,呈现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状,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即使对单一基因缺陷所造成的疾病进行基因治疗,也会有各种令人难以预测,难以接受的结果。第一例确切的基因治疗成功案例诞生于2000年,法国的菲舍尔及其团队针对11名严重复合性免疫缺陷症病童进行基因治疗,成功治愈了其中9名,这些结果让人对基因治疗产生无限的期待。不幸的是,疗程结束后二年半,菲舍尔发现一名病童患上了白血病。经过多次尝试,菲舍尔等人已相信,接受这种以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的治疗的男童,大多会出现同样问题。另外,1998年在宾州大学所进行的临床实验,以腺病毒为基因载体也曾造成一名少年死亡,所以对于基因治疗技术,科学家们的确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还是让我们对它的未来有更多的期待吧。

基因兴奋剂可能吗?

2003年,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定义了基因兴奋剂——即以非治疗目的使用提高运动能力的基因、遗传构件和(或)细胞。

通俗来讲,“基因兴奋剂”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基因治疗”,区别仅在于前者并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最初让人们开始关注到基因与人类运动能力的关系则要追溯到1964年,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上,芬兰运动员门蒂兰塔获得了越野滑雪的两枚金牌。赛后人们意外发现,他的血液中红细胞数比其他运动员多出20%以上。30年后,科学家解开了这个疑问,他们在调查了门蒂兰塔家族多达200人的血液样本后发现,门蒂兰塔出生时就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发生突变使他体内红细胞数比正常人多25%~50%。EPO作用于红骨髓造血干细胞,促使干细胞分裂、分化,生成红细胞,这是机体产生新生红细胞的唯一途径。这些红细胞可以将更丰富的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使他的肌肉获得比其他运动员更多氧气,从而使他在比赛中滑雪速度快、耐力持久。如此明显的优势,让一些“聪明人”开始关注研究这个基因且将它作为兴奋剂用于有氧耐力型项目。




上一篇:宁夏高考分数线公布固相萃取柱:一本文科538一本理科457
下一篇:日本有一个逆天战略,戊巴比妥如果实施,二战历史将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