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舌战



[摘要]1910年10月14日,下午四点,资政院预备国会现场,一场舌战正在上演。

作者:李德林(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财经作家)

议员舌战

1910年10月14日,下午四点,资政院预备国会现场,一场舌战正在上演。

大清帝国宪政改革最高机构宪政编查馆向资政院提交了《大清报律》修正案,资政院三杰之一的易宗夔留日期间研修法政,对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限制新闻的规定早就不满,没想到宪政编查馆提交的修正案进一步规定,“损害他人名誉,不论有无事实,报纸不得登载”,满清执政集团打压新闻自由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清报律》修正案朗读完毕,会场简直就如一颗手雷爆炸。

《大清报律》于1908年初颁布,共计45条,规定报章每期出版前须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庭”、“淆乱政体”、“扰乱公安”的言论,违者“永远禁止发行”;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章奏”。执政集团通过新闻事前审查制度完全掌控舆论,限制了言论自由。更为诡异的是,满清执政集团一方面下令进行宪政改革,一方面通过立法以“诋毁宫廷”、“淆乱政体”之名拒绝舆论讨论政治改革,执政集团通过立法的形式垄断着意识形态的解释权。

“扰乱公安”更是一个口袋罪。当时各地民众对宪政改革充满激情,宪政改革激进派警告满清执政集团,“朝廷若无雷霆之举动,以昭苏薄海之生机,恐人心一去不复回,国运已倾而莫挽 ”,各省的请愿团督请满清执政集团“一年之内,召集国会”。面对宪政改革风潮,执政集团试图通过舆论管控来控制请愿团的影响力,按照《大清报律》的规定,只要报章报道请愿团的任何新闻,执政集团就可以“扰乱公安“之名,抓捕报馆编辑记者。

管控舆论,限制新闻自由之后,各级政府官员以新政之名征收苛捐杂税,吏治腐败丛生,忍无可忍的长沙饥民发动暴动,民众高喊“抚台给我饭吃”、“把抚台拖出来杀死”的口号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频繁策划刺杀、武装暴动。广西镇南关、云南河口、安庆等地起义不断。1910年春天,同盟会会员熊成基谋刺海军大臣载洵,汪精卫策划炸死摄政王载沣。

饥民暴动、民众起义的信息并没有登载在官报上,民营报章担心各监管衙门扣上“扰乱公安”之罪,对各地的暴动也选择性沉默。偶尔在《国民公报》、《国风报》一类发行量极小的报纸上看到梁启超等人对宪政改革的评论性文章,革命党资助的报纸只能在租借里对宪政改革冷嘲热讽。清政府主办的《政治官报》整天粉饰预备立宪形势一片大好,满清执政集团的精英们整天沉溺在官报的歌功颂德之中。

《大清报律》起草阶段,满清执政者限制新闻采写之目的昭然若揭,“欲以极严酷之手段,虏使人民,以钳制舆论,将使舆论一线方萌之生理,因而摧残消歇 。”宪政改革已经成了满清执政集团最后的选择,光绪皇帝身前承诺宪政改革将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可是执政集团通过《大清报律》掐住了舆论咽喉,“政府之言语行动,可以狂猖自恣,为所欲为,不复有人承议其后,自以为是而后快其私心”。

1910年10月7日,也就是《大清报律》修正案审议前一个星期,各省的立宪社团、商会、学会、华侨商学社会精英阶层联合各地咨议局代表集体到北京上访请愿,在没有报章的舆论支持下,请愿团一路散发传单,步行到摄政王府递交请愿书,请愿书措辞激烈:“国家瓜分在即,非速开国会不能挽救。” 请愿团警告摄政王载沣,今后的“请愿势不能再如前之和平。”两个请愿代表现场割肉血洒请愿书。

四天后的1910年10月11日,革命党领袖孙中山支持于右任创办了《民立报》。于右任是个令满清执政集团头疼的人,他创办的《民吁日报》整天攻击满清政府,执政集团于1909年11月19日强制查封了《民吁日报》。民立报》在租借成立后,更是特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门揭露各级官吏贪劣卖国,抨击清廷是“冥顽不仁之政府”,宪政改革都是骗人的把戏,公开鼓吹“战胜政府”、“改造中国”。

《民报》嘲笑国会请愿团的行动是“死灰复燃的国会热”,对于徨徨请愿潮简直就是火上浇油,清廷担心“各省绅商士庶”干预朝政,“一唱百和,肆意簧鼓”,容易引发内乱。军机大臣、庆亲王奕R幌蛟劂憬ㄒ椋航馍⑶朐复表团,限制代表团的自由开会演说,禁止报馆刊登请愿的消息和发表评论1ǖ狼朐傅谋ㄕ戮以“扰乱公安”之罪严惩,警备京师的步军统领衙门对赴京请愿的代表一律“送回原籍”,“不准在京逗� ”。




上一篇:科学家分析 204 个基因组发现:欧洲酿酒葡萄起
下一篇:上新了!习主席书架上的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