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121:阿尔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121

1978:阿尔伯

沃纳·阿尔伯(Werner Arber, 1929.6.3~ ) ,瑞士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

马尔代夫(1995):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阿尔伯

阿尔伯出生于瑞士格朗尼森的阿尔高,曾在阿尔高大学预科学习,1953年毕业于苏黎世瑞士联邦工学院,1953-1958年任日内瓦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1958年获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1960-1970年任教于日内瓦大学,1965年任分子遗传学教授。1970-1971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特邀研究员。1971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微生物学教授。2010年,教皇本笃十六世任命他为教皇科学院院长,他一直担任该职位到2017年。

阿尔伯像

萨尔瓦多·爱德华·卢里亚(Salvador Edward Luria,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曾在实验中观察到,噬菌体不仅能诱发细菌细胞内的突变,而且其本身也会发生突变,阿尔伯对这个现象也深感兴趣。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与同事在卢里亚的研究基础上,对噬菌体在寄生体内发生的可遗传的突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实验室里的阿尔伯

阿尔伯利用噬菌体研究紫外线对生物体基因突变的影响,发现大肠杆菌感染噬菌体有的繁殖,有的不繁殖。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推理,他认为噬菌体进入细菌细胞后,细菌细胞能够释放出一种酶,这种酶一旦发现外来的DNA(噬菌体),便将其切割、分裂,使之大部分或全部失活,以此遏制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的生长与存活,从而保护自己。他将这种酶称为DNA限制性内切酶。

正在讲学的阿尔伯

办公室里的阿尔伯

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并且认为人类可以运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对重要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特定部位进行切割,为不同DNA之间的连接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1968年,阿尔伯等人还成功地分离出I型DNA限制性内切酶,但是这种酶切割DNA分子的效果并不是像预期那样好。

参加学术会议的阿尔伯

在阿尔伯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微生物学家汉弥尔顿·奥塞内尔·史密斯(Hamilton Othanel Smith)发现了切割DNA分子效果非常好的II型限制性内切酶(Hind II)。此后,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丹尼尔·那森斯(Daniel Nathans)利用Hind II来测定DNA碱基排列顺序,并作为分离DNA的工具,首次成功完成了DNA的人工切割。史密斯和那森斯的工作证实了阿尔伯的理论,阿尔伯由此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工程这个新学科的先驱者。

帕劳(2000):现代生物技术工程的先驱阿尔伯与史密斯

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制备成功,为基因切割提供了有效手段,从而为重组DNA技术的创立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人类可以利用限制性内切酶,来发现和预防多种基因遗传性疾病。

因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阿尔伯和史密斯、那森斯共同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领奖台上的阿尔伯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YIXUELISHI




上一篇:兴证策略:跨年行情,关注券商这个行情演绎的
下一篇:“个人”是否包括个体工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