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土味、包装简陋,这些食品为什么还是卖爆



" 高校食品,甩掉佛系标签。"

题图源自电影《海街日记》

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推广,不经常参与直播带货,拍下产品后往往要过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货,客服回复永远很慢很慢 ……

但偏偏,这样的体验并没有阻挡互联网吃货们网购各大高校研发食品的热情:南农烧鸡、华农酸奶、西大魔芋、世壮燕麦片、神内胡萝卜汁 …… 这些看上去朴实无华的高校研发食品,以惊人之势在社交及短视频平台上出圈了,也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卖疯了。

到底是什么,让它们不仅在校园内广受好评,还让离开校园的成年人们都馋哭了?

无心插柳却赶上潮流

大多高校研发的食品,最早只是对内销售的食堂专供。2005 年前后,不少高校窥探到商机,开办公司专门负责对外运营各自研发的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便是淘宝店。

这些网店的 " 装潢 " 大多比较朴素,简单的产品贴图,用艺术字突出显示的 " 轻食 "" 无添加 " 等热门词汇,以及大大的 " 包邮 " 二字——总之,一点不像 " 网红 "。

然而,反倒是这份朴实,让不少购买者对它们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新零售商业评论发现,在中国农科院世壮官方淘宝店,世壮燕麦片月销量达到 1 万 +;天猫黄教授旗舰店的南农大黄教授烧鸡月销 5000+。

面世多年的高校食品,如今走红,看似突然,实则还是因为迎来了 " 天时地利人和 "。

首先是电商和物流的发达。

过去,面向校内学子的高校食品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但再怎么有口碑,也因食品存储的特殊性而无法突破地域限制。而电商和物流体系的不断成熟,使得高校食品能够顺利走出校园。

其次是高校食品本身所具备的当地特色。

例如,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果蔬汁、西南大学的魔芋、云南农大的自创品牌 " 七彩云花 " 系列产品,都取材于当地的天然食材。

盒马等商超的农产品原产地直采模式,将各地土特产带到了全国消费者面前,自然也推动了作为当地特色代表的高校食品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第三是得益于 " 种草 " 文化的盛行。

B 站上,知名美食 UP 主 " 花二 Strange" 的一条 " 全国高校研究院出品零食大测评 " 获得了 108.6 万次点击,10.3 万点赞和 2.5 万收藏;

知乎上,一条盘点 " 包装很丑但超好吃的高校食品 " 的帖子中,列举了包括扬州大学东山枇杷蜜、河南农业大学翻天娃辣条、江南大学橙子快跑魔芋凉皮等在内的 20 款高校食品,获得了 5.7 万赞同。

显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高校研发食品的品质和特点,再加上严谨的技术加持,以及 " 怀旧 " 的包装,更容易让人放心 " 种草 "。

而如果高校方可以紧跟时代,稍微做一点俏皮的反馈,就能将 " 种草 " 效应进一步放大。

例如,华农曾经用表情包自我调侃称,继特色酸奶 " 学士奶 " 后,还将推出 " 硕博连读酸奶 ",仅这一点就为华农圈粉无数。

第四是赶上了消费者对食品的新需求——健康、安全。

已经销售 30 多年的世壮燕麦片突然火爆,正是因为年轻人想要吃更健康的早餐;西大魔芋出圈,是因为魔芋热量低、饱腹感强,是减肥的良伴;华农酸奶广受好评,是因为它尽量做到 0 添加 ……

除了上述 " 天时地利 " 外,还少不了 " 人和 " ——产品品质过硬,才是让高校食品从 0 走向 1 的核心要素。这其中的技术壁垒,往往需要几代科研人耗费几十年心血累积而成,而这也是许多新兴网红食品根本无法企及的。

以南京农业大学的黄教授烧鸡为例。虽然品牌始创于 2010 年,但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农的教授们就开始研究烧鸡加工技艺,八九十年代,学校制作的烧鸡已风靡大街小巷。

如今,黄教授烧鸡在线下已开出十多家连锁店,线上线下总共卖出 600 多万只烧鸡。

名字土味、包装简陋,这些食品为什么还是卖爆

然而,深厚的历史和科研底蕴,在形成技术壁垒的同时,也让高校食品在出名之后暴露了不少短板。

高校食品依旧落地难

高校食品走出校园的过程大多是磕磕绊绊的。

食品包装、运输以及客服是第一道坎。

黄教授的产品曾因食品包装和运输问题遭到过电商平台的下架,为此,团队不得不针对包装进行了一番研究,并且割舍了超出运输能力的订单。

而在电商平台上,高校食品店铺的客服多以学生兼职为主,经常出现反应不及时、服务不够专业的情况。

以中国农科院世壮官方店内的招牌燕麦片为例,在 82 条中差评中,除了抱怨物流配送服务外,大多集中在吐槽包装和客服上。

不懂营销、跟不上营销趋势是第二道坎。




上一篇:一支新冠疫苗,给两个人接种?原来是疫苗包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