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追溯生命的足迹



内容摘要:中国考古网:2008年以来,您对中国北方重要遗址出土人骨的父系母系遗传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时间、空间和文化等多维角度分析了我国北方5000年来,各古代人群迁移变化以及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考古网: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的战乱,导致不同人群大范围的移动、融合,这一历史现象的存在,是否给古DNA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国考古网:作为国内古DNA研究的主要开创者,结合您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能谈谈目前国内古DNA研究的方法和水平吗?我们实验室是国内考古界最早建立起来的古DNA专业实验室,培养了国内第一个古DNA研究的博士,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考古DNA方面的专著《新疆古代居民线粒体DNA研究》和第一部教材《分子考古学导论》。

关键词:考古;研究成果;实验室;人群;中国;遗传;周慧;金鼎;遗址;文化

作者简介:

  编者按:为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奖励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研究成果,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评选出11项研究成果奖(金鼎奖)。诚然,在大众眼里考古学家的工作略微神秘,他们知识渊博,在田野的泥土和一砖一瓦中寻找远古真相,其实真正走近他们,你却会发现他们又是那么普通。为了发掘众多考古学者背后触动心灵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和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金鼎奖背后的故事”专题报道,细致解读这些研究成果。

  中国考古网:周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的专著《中国北方古代人群线粒体DNA研究》获得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金鼎奖),对于此次获奖,您有何感想?

  周慧:我感到很荣幸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鼎奖。其实这是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全体老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的功劳。我们要感谢中国考古界的同仁和朋友,为我们提供了古DNA研究的样本和考古学背景。特别要感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朱泓教授,他是考古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他在1998年提出我们要研究古DNA。很快我们合作建立实验室,购买了仪器设备,招收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了中国北方古代人类的DNA研究,承担了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要课题。从实验室的建立到随后的研究,每一阶段朱泓教授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经过十多年的磨练,我们实验室逐步壮大起来。

  中国考古网:2008年以来,您对中国北方重要遗址出土人骨的父系母系遗传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时间、空间和文化等多维角度分析了我国北方5000年来,各古代人群迁移变化以及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请问您当时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初衷是什么?

  周慧:这不是某个时间选择的一个课题,而是我们1998年以来研究的一个系列。古DNA研究主要是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探索考古学的问题。古代中国以农业为基本生业模式,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吉林大学在田野考古方面有长期积淀,并且与国内各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保持着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古人骨样本,而且从墓葬形式,陪葬器物等来分析其文化属性,对新石器以来中国北方农耕、畜牧人群迁移运动,古代民族的交替繁荣以及相互影响已形成基本概念。古DNA研究可以得到墓葬中人骨的遗传信息,包括人群的遗传结构,人群间的遗传距离,人群内部的母系父系遗传关系等等。我们做了快二十年的古DNA研究,古人骨出土的地域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主要都是中国北方地区,时间跨度有5000多年。回顾多年的研究结果,对应考古学问题,自然让我们想到要系统分析中国北方5000年来各古代人群变化关系(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上)。

  中国考古网: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的战乱,导致不同人群大范围的移动、融合,这一历史现象的存在,是否给古DNA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周慧:这正是我们要研究要分析的事情,通过多个遗址的古DNA研究,我们能探索到人群迁移运动的方向。当研究工作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各遗址古代人群的遗传关系,如果有考古学文化背景,有同位素测年数据作为参考,就有可能知道什么人群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迁移到什么地方。




上一篇:第十届汉交会闭幕成交额372亿互联网基因助力线上线下交易融合
下一篇:干旱胁迫下黄檗幼苗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