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中医大、上理工,上海交大医学院布局“新



问诊.JPG

“就在我说话的这一分钟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确诊为癌症、糖尿病,或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讲台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神情严肃。这并非危言耸听,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来势汹汹,他呼吁在座师生不要沉溺于“现有成绩”,而应直面21世纪的健康挑战。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学期《健康中国》思政课程第一讲,也是交大医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顺应技术发展与医学发展的新脚步,这些工作不仅落在医学院教室的黑板上,更落在这所医学院的实际行动中。

健康中国2.JPG

直面21世纪健康挑战,回应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挑战,交大医学院于国内医学院校里已率先布局“新医科”建设。

医学院院长说健康挑战,“新医科”探路出发

不谈成绩,说挑战,今年9月18日,陈国强院士的这堂党课上得不轻松。平均每30秒就有1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1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1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他罗列这组数据,希望师生真正由此思考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临床工作的“初心”在哪里——不在SCI论文里,不在一张张奖状里,而在人民的健康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陈国强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已高于部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婴儿、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但是,他也以详实数据指出,当前我国仍面临人口老龄加速、出生缺陷增加、慢性疾病蔓延等诸多健康挑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陈国强院士称,面对这些严峻的新问题、新挑战,“交医人”必须要起引领作用,必须在全球健康领域有所作为,“为人民谋健康”就是交医人的初心。

他把“交医”的初心和使命形象地比作一双手,一只手要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另一只手则要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人类健康事业,通过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这是陈国强院士对“新医科”建设的部分思考,“新医科”建设没有先例可循,上海交大医学院已在探路前行。

与非医院校“强强联合”,是起点而非终点

“新医科”的号角下,一些新鲜事已经发生了。

上海理工.JPG

就在今年国庆前夕,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交通大学本就有很强的理工科背景,此番交大医学院“牵手”上海理工大学,是在“医理、医工”结合基础上,有更高的期待。来看一个具体实例:

一根小小的手术缝合针,如何升级改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九院的医生提出的原创想法,经由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教师牵头攻关,仅用了两个月就拿出了解决方案——既破解了以往国产缝合针容易弯折、且扯破皮肤的难题,又化解了国外进口的手术缝合针价格较高的困扰,制作成本仅为国外的一半。

可见,医学和工学携手,不仅让两所院校尝到了对接需求、服务大众的甜头,“强强联合”更落在医学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个“关节点”或者说“交汇点”上。

这还不止,今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商定将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创新高校间协同发展新模式,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加快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贡献新智慧。

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对两校此番“牵手”寄予厚望。他谈到,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高校,如何引领关键技术创新、在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备受关注。在他看来,未来生命医学领域的原始突破,将很可能从中医领域获得灵感。




上一篇:安徽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附属医院中医肿瘤首席医师 方恩喜
下一篇:2020年宁夏医疗事业单位临床岗、护理岗专业知识面试题备考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