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麻醉女医师:扎根西北28载 无影灯下默守



  中新网兰州10月3日电 (记者 丁思)又到“十一”国庆小长假,甘肃嘉峪关酒钢医院麻醉师张惠萍仍不能休息,刚下手术台的她,一边在办公室内整理笔记,一边随时待命进入下一场手术。这样的坚守,持续了28个年头。

  与医学结缘,从儿科转入麻醉科

  甘肃嘉峪关,因关得名,因企设市。1958年因“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因万里长城“天下第一雄关”而得名。1965年设市,1971年为省辖市,是中国五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

  与众多支援嘉峪关酒钢建设者一般,1969年,张惠萍的父母从辽宁鞍钢来到嘉峪关酒钢工作。1970年出生的张惠萍见证了嘉峪关昔日的荒滩大漠,年幼的她陪伴体弱多病的母亲常出入医院。

  20世纪70年代,嘉峪关仅有嘉峪关市医院和酒钢医院2所医院。“那时的嘉峪关很荒凉,医疗条件也相对较差,酒钢工作的特殊性,烧伤、车祸等较多,对当时的医疗条件、人才等都提出了要求。”张惠萍回忆说,“小时候就觉得当医生很了不起,很羡慕也很憧憬。”

  “学医”成为年幼惠萍心中努力的目标。高中毕业后,几项志愿全部报考医学,最终被鞍钢医学院录取。1991年,21岁的张惠萍毕业后回到嘉峪关,成为酒钢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引进,外科手术逐渐增多,尤其是胃镜、无痛分娩等疼痛部门对于麻醉医师的需求与日俱增。1998年,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她从儿科转入麻醉科,成为当时该科5名人员中唯一一名女麻醉师。

图为张惠萍在甘肃陇南中医院麻醉科工作,为患者看诊。受访者供图

图为张惠萍在甘肃陇南中医院麻醉科工作,为患者看诊。受访者供图

  麻醉师不就是打一针这么简单吗?

  “很多人对麻醉师并不了解。”张惠萍说,对患者来说,全身麻醉时是失去自主呼吸能力的,手术中患者的呼吸频率、每次呼吸的量全都由呼吸机来控制,基本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都会在呼吸机旁边的监护仪上显示,麻醉医生要全程负责严密观察这些数值,在手术中不断地调整各种用药来保证患者处于最佳状态,让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手术结束了,外科大夫可以休息了,我们却不能,还要等待患者的安全清醒;有时患者心率时快时慢,血压忽高忽低我们也跟着紧张,全身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心理压力很大。”张惠萍说,因为有了麻醉师的保驾护航,才能使得整台手术在“梦醒之间,游刃有余”。

  上岗首月,有一位老年患者麻醉后出现高敏反应、前辈们迅速实施抢救,直至病人恢复正常,张惠萍坦言,“被吓懵了,也对麻醉师这份职业肃然起敬。”

  一根筋的张惠萍做事情“要干就要干好。”为了提高自己的麻醉技术,不管周末还是工作日,只要有手术,张惠萍就跟着上手术台,就这样跟着前辈学习了8个月。“那时候我孩子2岁,上手术台就把她放在家里,真的很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回忆起过去的点滴,张惠萍眼睛有些泛泪。

  有了前辈的指引,再加上她勤奋练习,2006年,她还被医院派往北京儿童医院小儿麻醉科进修,张惠萍领悟很快,麻醉技术进步飞快。

  “差之毫米,就可能会引起瘫痪。”张惠萍说,麻醉医师为患者实施椎管麻醉时,会根据患者体重、身高、年龄等选择合适的位置,硬脊膜的厚度如一张纸,稍有不慎就会损伤神经,引起下肢麻木重则瘫痪,或者心脏骤停,这需要麻醉医师精湛的技术和患者的配合。

  与死神赛跑,全院推广“救命术”

  接受记者采访期间,张惠萍的语速飞快,她开玩笑地说,“干麻醉师久了,做啥事儿的节奏都变快了。”

  麻醉医生不但是手术室的重要人物,也是紧急救护及许多重症病房、加护病房的加护照顾及急救主力,具有危机时抢救病人生命的能力,“与死神赛跑”成为他们的使命。

  张惠萍现任嘉峪关酒钢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科室要求全员24小时开机待命,等待他们的往往是呼吸快停止的、失血性休克的、心梗的病人,他们也记不清从死神手中“拉回”过多少生命了。

  “有一次是汽车轮胎爆炸,患者体内的食道炸破了,整个脸都炸得血肉模糊,连五官都分不清楚,满身是血,我即刻进行气管插管,有了氧气的保障,病人随即送往手术室抢救。”张惠萍说,自从进入麻醉科,常年都在与死神赛跑,接触到的多是钢水烫伤、60%烧伤等患者,血肉模糊都已经不能描述了,“顾不了那么多了,就想着能够抢救过来。”

  为了让全院医护人员都能掌握气管插管这门“救命术”,2016年,张惠萍作为老师,在全院培训气管插管技术,目前已展开培训三期。




上一篇:胡亚美院士病逝遗体将捐献供医学研究
下一篇:中医学博士彭鑫:中西医终极的结合点就在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