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骨科故事】周伟力:当医学成为一门艺术



在医学领域,每一个细分专业都有着无穷的学问,而骨外科则因为疾病发生率高、种类多而复杂,成为了相对而言更为专业的一个学科。切除包裹脊柱的肿瘤,却又万万不能伤及那细弱游丝的神经;用金属关节替换坏死的膝盖,却能让病人走得比之前更加稳健……这些都是骨科医学的魅力所在,也需要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着如工匠般的精神与技能。适逢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红网健康频道推出【匠人·骨科故事】系列报道,一起来听听这个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讲讲关于骨骼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陈亚男 通讯员 唐梦辉

“画家医生”是他的标签,在十余年的临床手术中,他以“画”代“话”,用简洁的线条和生动的语言解读病情;他用心地安抚患者的忐忑,无论老者,孩童,在他面前总能变得心安;他更不断探索“医术”边界,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实现着自己和患者共同的梦想。红网系列报道【匠人·骨科故事】第一篇,先来讲讲长沙市第三医院这位骨科医学博士、长沙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长沙市优秀医师周伟力。

独特沟通:“画述”病情 简洁的画面让患者一目了然

医患间的信任是需要建立在有效的沟通基础之上的,但医患之间存在的专业认知差异,让这种沟通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周伟力却找到了一条链接医患两者的“捷径”。

3月15日上午8点30分,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里,周伟力正与一位因骨折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沟通,他拿着一幅刚刚手绘的胫骨图,“你的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后需要切开复位。”他指着图示的部位,并做了一个切开的动作,“然后我们要用钢板、螺钉,在这里进行内固定。”短短几分钟,患者听得明白,家属表示同意,欣然接受了医生的手术方案建议。

几乎每天,周伟力都用这样特殊的方式跟病人沟通,他把这个方法称为“画述”。“患者基本没有医学知识,深奥的专业名词对他们来说理解太难,我直接用几笔画出来,就能达到很多语言上的描述不能表达出来的效果。”

“画述”的灵感并不是偶然迸发的。36岁的周伟力对绘画的兴趣已长达二十几年。他的父亲非常喜欢画画,周伟力说,这份天赋,大概是从上一辈遗传来的。

不过,长大后的周伟力并没有从事绘画专业,他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学医,自此很少再拿起画笔。200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周伟力来到了长沙市第三医院,一干就是12年,医生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画笔更是一搁多年,其间只是偶尔遇到难记的病例,他才会用绘画的方法加深记忆。

直到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唤醒了他的这份天赋。

有一天,周伟力的恩师,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主任雷青无意中看到周伟力画的人物骨骼,大加赞赏,并建议他将画作系统整理,应用于临床。一语点醒梦中人,周伟力按照雷主任说的,尝试着在术前谈话前花个6、7分钟将手术方案画在纸上,然后拿着手绘的手术方案图跟病人讲解。“手绘的图案很直观,哪里需要矫正,哪里需要植入钢钉,治疗的位置是否会对将来的关节活动产生影响,对着图介绍,病人很容易就听懂了。”这种意外惊喜给周伟力一股强劲动力。爱好和工作两不误,还有助于工作的展开,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更是让他乐此不疲

时至今日,这种方法周伟力已经坚持了6年多,他手绘了上千幅手术方案图,让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患者也能“秒懂”手术。这项“独门绝技”,也获得了患者和业界专家的好评和点赞。

私人订制:“儿童套餐”和“潮男专属”的服务转换

面无表情的脸庞,按部就班的治疗方案,冷冰冰的手术刀,这是很多人对医生的“刻板印象”。

“医学不应该是医生的独角戏,而是医患双方并肩携手的一场战斗;医生诊治的,也从来不仅仅是患者肢体上的需求,对患者内心的关注往往能够让治疗的进展事半功倍。”

周伟力有个习惯,如果是小朋友前来就诊,就会先把自己的白大褂先脱下来,穿着便服问诊。如果孩子哭闹,他会先避开跟孩子的直接接触,只和家长“套近乎”,让孩子放松警惕。等到孩子哭闹好些,再上前去治疗诊断,等到诊治结束,还会送上一些小零食作为奖励。




上一篇:资本竞逐健康产业,邦盛医疗带领“预防医学”成投资新宠
下一篇:皖南医学院2019年西医综合考研辅导培训机构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