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法医秦明 这个“网红”不好当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陈琛 杨月) 2016年,根据秦明小说《尸语者》改编的网剧《法医秦明》大火,重新引起人们对法医这个职业的关注。

  其实,秦明在网络上早已是知名的“网红”。新浪微博上他坐拥341万粉丝,各大网络论坛也都有他的身影,粉丝们亲切地称他为“秦叔”。

  你以为秦明就是靠一部网剧、一部小说而成为“网红”的?

  其实,这个“网红”可不好当。看似光鲜的称号背后是十八年的医路历程、千起案件的认真磨练……在忙碌的工作中,他依然抽出时间,用文字来科普法律医学知识、破除谣言。

  他用小说让人们逐渐了解法医乃至整个公安群体,他以科学技术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中国人的故事:法医秦明 这个“网红”不好当

秦明。资料图

  常与死亡打交道,心中却充满阳光

  提起法医,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往往都是拿着手术刀、一脸冷漠严肃的样子。而现实中的秦明却是一个爱说爱笑爱闹、充满爱心的人。解剖了那么多尸体,揭露了那么多隐秘和罪恶,秦明的内心依然流淌着对世界、对人心的温柔,这种情怀也许正是他热爱法医、辛勤笔耕的原动力之一。

  秦明的父亲曾是一名优秀民警,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想当警察,父亲穿警服的样子早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高考中,秦明考上了皖南医学院的法医专业,他当时对法医完全没概念,到了学校才知道,全班共40人,只有他是第一志愿报考的,其余的全是“服从分配”来的,他顿时感到了这个专业的“冷”。

  后来,有两件事让他对这个职业刮目相看。一个是当时正在热播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鉴证实录》,他惊讶地发现法医在破案中还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觉得法医没学错。第二件事,是大一暑假他到法医室实习。参加解剖的第一具尸体,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系群殴时被捅致死。五六处刀伤中,只有一处是致命的,五六个人都捅了,到底是谁捅了这致命的一刀呢?仔细勘验伤口后发现,致命刀伤处有一个“皮瓣”,提示这把刀是卷刃的,进而确定了造成这一致命刀伤的凶手。这个细节让他认识到法医的重要作用。

  法医最初要过的坎儿,是对生命、对生死的认识。真正过了这个坎儿的法医,往往不是阴郁的人,反而是开朗的人,不忌讳谈到死。很多人都会认为法医内心很强大,其实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秦明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和理念,他觉得应该给社会留下点儿什么,让别人能记住你,能了解你所从事的工作。

  秦明说:“法医很艰苦,但很卓越。法医是一个必须热爱才能做下去的职业,哪怕尸体再腐臭,也要认真解剖,指导破案后会有成就感,会形成良性循环。法医拿着微薄的工资,做着异常艰辛的工作。我们可能会狼狈不堪地在下水道中摸爬,可能会被恶臭和蝇蛆恶心得干呕,可能会在寒风酷暑中连续工作而病倒,也害怕现场有不可预知的危险——如果不热爱,就不可能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

  曾因长期工作在尸菌聚集的空间,秦明患上了角膜溃疡,医生说有失明危险,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2010年蒙城县发生一起灭门案件,那是秦明第一次主持大案要案的法医工作。在师傅的帮助下,他顺利明确了案件性质、提取了两名犯罪嫌疑人的DNA数据,为破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人的故事:法医秦明 这个“网红”不好当

秦明。资料图

  事实上,法医的工作过程也是证据的搜集和核验过程。而不断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正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0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前者严格规范了对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后者对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这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标志。

  在这些严格的规定面前,法医在做推断的时候十分谨慎,需要完整的证据来支撑。“作为一门严谨客观的自然科学,法医的医学鉴定不应该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即便是非常辛苦,法医都会仔细检查每一个部位,每一个伤口,因为一个小的疏忽,就可能直接导致案件侦破工作陷入僵局。”秦明说。

  普及法医知识,不忘笔耕初心




上一篇:红斑狼疮遗传“暗物质”生物学功能被揭示
下一篇:区校联动聚焦“三脑”打造全链条科研平台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