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青:用一生寻找药物的民族医药专家杨竞生



为药检献终生 九死其犹未悔

——追忆用一生寻找药用植物的云南省民族医药专家杨竞生

第一次听说杨竞生这个名字,是读到云南本地媒体的一篇报道,文章介绍说这位云南省唯一入选30名“中国近现代药学科学家”的老先生是个有名的“药痴”,自从他参加工作以来,坚持风雨无阻在云南各地进行采集药用植物,退休后不顾身体残疾、年事已高,仍多次只身前往野外进行采集工作。2002年,八十一岁高龄的杨竞生在收集藏药资料的途中意外失踪。2021年6月,他的百年诞辰之际,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大雪山垭口海拔4600余米处,人们发现了杨竞生的遗骸,遗骸周围还散落着小锄头、电筒等标本采集工具,他被确认于19年前殉职于药物采集现场。

读完这篇报道后,我流泪了。有个问题不停地在我心头闪现:当年,是一种什么精神激励着八十一岁的老先生拖着残躯一次又一次踏上雪域高原,直至魂归雪山?”

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见到了杨竞生生前的同事和学生,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老先生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李映青:用一生寻找药物的民族医药专家杨竞生

杨竞生在采药途中 供图

爱药成痴,野外考察九死一生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范兵介绍说,杨竞生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阳山县,1950年到云南工作后进入药监系统,从此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和检验事业,成为全国中草药、民族药和藏药界有名的“活药典”,被誉为“药用植物‘取经人’”“藏医药资源的朝圣者”“当代‘李时珍’”。

范兵说,杨先生工作以来,几乎每年的三至九月他都在野外进行采集考察,为了尽可能采到新的药用植物标本,他专门往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钻。50多斤的药材标本采集工具,1件自己改制的塑料雨衣,1个指南针,这些简单的装备,陪伴他踏遍了云南所有高山,还有西藏、甘肃、青海、四川的雪山高原。在交通欠发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竞生常常独自背着行囊进山,少则几十天,多则几个月,风餐露宿,其中的艰辛和危险只有他自己知道。

杨竞生曾经只身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黎贡山采集傈僳族的药用植物雪茶,结果遭遇大雪封山,被困在山洞中长达三天。1979年,他在前往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野外考察途中不慎失足,从流石滩上滚下去50多米,造成第十二胸椎压缩性骨折和小腿胫骨骨裂,后被辗转运回昆明治疗数月,戴上钢背心支撑了三四年才勉强复原,落下终身驼背。

李映青:用一生寻找药物的民族医药专家杨竞生

杨竞生和藏民一起在雪山上采药 供图

范兵说,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杨竞生名声远播,当时云南省药品检验所90%的标本都是杨竞生亲手采集的,西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里有一半以上的标本也为他采集。不仅如此,北京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甘肃省药品检验所等地,都有杨竞生采集的大量标本。昆明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吴征镒院士曾说:“老杨采的标本,是一般人所采不到的。”药学界把一些杨竞生采集的新种以他的名字命名,如竞生乌头、竞生翠雀花、杨氏紫薇等。许多藏在深山老林中的药用植物,在杨竞生的一次次野外采集中“苏醒”过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给无数的患者带来福音。

今年六十五岁的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主任药师明全忠四十年前曾作为助手跟随刚重伤恢复的杨竞生到怒江、德宏、临沧、大理进行野外调查。“那个时候交通状况很差,我们一路乘公交车前往,在怒江遇到塌方,公交车停运,我随杨老师一天徒步行走30公里,身上背着录音机、标本夹还有厚厚的几本高等植物图鉴。杨老师当时可是身穿钢背心,可想而知他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明全忠回忆说。

在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雨看来,为了药监事业,杨竞生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风雨无阻地在野外进行采集考察活动,节假日也忙着整理鉴定植物标本,收集药品分析检验资料。生病住院期间,他把病房当成办公室,不是看书就是趴在桌子上写东西。退休后,他仍不移其志、坚守岗位,不顾年事已高、身体残疾,多次进藏考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

李映青:用一生寻找药物的民族医药专家杨竞生

多枝乌头-杨竞生采集新种 供图

求知若渴,积跬步以至千里




上一篇:当代中国公共卫生|中国与世界范围流行病学的
下一篇:常州一院开展“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义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