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枯燥的医学知识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6 月 15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 介绍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有关情况。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在回答红星新闻新闻记者关于如何创造受欢迎的健康科普作品的提问时,介绍了华西医院制作科普作品的经验和做法。

专业枯燥的医学知识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伟介绍说,华西医院健康科普的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 "+",即 " 医学 + 宣传 "" 科学 + 传播 "" 政策导向 + 百姓需求 "。

一是医学 + 宣传。在写作上,华西医院建立了医学专家与宣传工作者联合创作的机制。每一篇文章都由医学专家撰写医学知识点,宣传工作者结合大众传播特点进行二次创作。通过发挥宣传工作者的优势,让科普作品文字更加生动、插图更加好看、视频更加有趣,有效弥补了医学专家在形式创作中的不足,形成了四川方言、辟谣问答、原创表情包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

二是科学 + 传播。在内容上,华西医院严格科学性审查,所有知识点均源于文献研究。在传播上,科学设定自媒体平台传播顺序,形成微信公众号、微博、小视频、科普丛书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传播链。

三是政策导向 + 百姓需求。在选题上,华西医院把政策导向和公众需求相结合,以《"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为指南构建科普作品选题的同时,紧扣百姓需求,回应社会热点。比如 2020 年初,华西医院发布了如何正确配戴口罩的科普文章,单篇阅读量 844 万,被全国 264 个公众号转载。

张伟表示,华西医院的健康科普作品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中心,让专业枯燥的医学知识从象牙塔顶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在发布会上,张伟还表示,华西医院的所有科普都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 "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 " 的具体要求为指南,从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重点人群健康促进、重大疾病防治三个维度构建科普作品创作框架体系。

据介绍,2018 年以来,由华西医院组织创作科普文章 305 篇,其中关于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类文章 145 篇,如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心理健康、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关于重点人群健康促进类文章 73 篇,涵盖妇幼、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关于重大疾病防治类文章 87 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等。基本覆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内容,对于普通民众开展日常健康管理,掌握健康科学方法,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形成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契合社会公众需求的科普作品体系。

张伟表示,从实际效果来看,根据华西医院 8.31 万人在线受众反馈调查显示,6.06 万人调查对象在华西医院健康科普作品影响下修正了其健康行为习惯,占比达 72.96%。

" 健康科普不能光看热闹,老百姓愿意实践、最终获益才是终极目标。"

红星新闻记者 严雨程 北京报道




上一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上市
下一篇:Cell子刊《分子细胞》报道冷冻电镜解析的人源蛋白酶体组装的变构选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