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鄉親健康守護者



原標題:當好鄉親健康守護者(人民眼·健康中國)

引子

兩年前的那一幕,胡興奎記憶猶新——“醫生,我這病能看好嗎?”一對老年夫妻來到鎮中心衛生院,看了病后仍覺得不踏實,“還是去縣裡吧,萬一在這裡耽擱了,更麻煩。”

作為首批國家免費培養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雲南大理大學畢業的胡興奎經過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2018年回到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小河鎮中心衛生院工作。“就醫老人患的是農村常見的原發性高血壓病,其實我們完全能診治。”

儀器簡陋,技術薄弱……提起一些鄉鎮衛生院,過去留給鄉親們的多是這樣的陳舊印象。在山區佔全省國土總面積94%的雲南,從鄉鎮到縣城,常常要花兩三個小時。即便如此,不少鄉親依然大老遠趕到縣城去看病。

如何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讓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

2010年,為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問題,國家發改委、原衛生部、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決定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培養工作,實施“兩免一補”(免學費、免住宿費、補助生活費)政策,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服務的醫學人才。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以下簡稱“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持續推進,相關政策不斷調整優化。國家衛健委去年9月底發布的信息表明:2010年以來,共為中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培養5萬余名定向本科醫學生。2015年至2018年順利畢業並履約的1.8萬余名定向醫學生,其工作崗位基本得到落實,並參加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截至2019年,雲南省已招收培養定向醫學生6928人,胡興奎就是其中之一。兩年來,他在基層摔打、淬煉,從住院醫師成長為小河鎮中心衛生院副院長。

定向醫學生,怎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發展”?記者日前赴雲南山鄉探訪。

下鄉從醫

“報考定向醫學生,可以減輕家裡負擔,學好醫術可以回報鄉親”

“你學好了,回家鄉做一名全科醫生,把村民們的病看好了,那就說明,你的父母也能看到同樣水平的醫生。”這是胡興奎上大學時寫在筆記本上用以自勉的一句話。

學醫是胡興奎年少時的理想。高考填報志願時,老師第一次給他介紹定向醫學生政策,他就心動了,“可以學醫,還能享受‘兩免一補’。”

胡興奎的家在巧家縣小河鎮一個偏遠山村。“我們擔心他因為家境不好才選擇這個專業。”父母有點猶豫不決。哥哥特地去縣裡打聽報考情況,結果成了堅定支持他的人。父母拗不過弟兄倆,點頭同意。

兩年前,胡興奎回到小河鎮中心衛生院工作,成為14名醫生中唯一的全日制醫學本科畢業生。當時,衛生院條件跟不上,一個月收治不了多少病人,心電監測儀等設備靜靜地躺在房間一角。

“學了這麼多年醫,待在那兒能做什麼?”平日裡朋友們的關心問詢,讓胡興奎有些困惑,他也沒少思考,“8年的學習和實踐,怎麼把學到的知識,在這裡學以致用?”

張開進也有過同樣的困惑。他的老家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的一個偏遠鄉鎮,鄉親們就醫不便,去縣城看一次病,上百公裡的路程,坐車要兩個多小時。

“報考定向醫學生,可以減輕家裡負擔,學好醫術可以回報鄉親。”2010年,張開進成為昆明醫科大學一名定向醫學生。2018年到麻栗坡縣董干鎮中心衛生院工作后,他也在想:“作為一名全科醫生,到底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剛到衛生院,一樁事刺痛了張開進:一名高齡孕產婦因為缺乏醫學常識,沒有及時送醫,孩子沒保住。“這樣的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張開進意識到,“在農村,提升村民的健康意識、醫學常識,跟治好他們的病一樣重要。”

由此,張開進常到董干鎮所轄各村,給村衛生室的醫生做培訓,農村常見的外傷處理、孕產婦急救常識,都成為他培訓授課的重點,“普及健康管理知識,可以在急救時搶回關鍵時間,這也是加強基層群眾慢性病防控的重要環節。”

一些定向醫學生畢業后回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想過要大顯身手,也有過心理落差。作為過來人,張開進深有感觸,“這個落差,折射出基層醫療服務水平跟不上、醫衛人才短缺和基層群眾看病難、健康意識欠缺等問題。補上這些短板,正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




上一篇:2017事业单位医疗考试医学基础知识:病例诊断之
下一篇:點贊!“中國醫師獎”“中國好人榜”“上海好醫生”...徐匯醫者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