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让数据说话



  2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而且转基因被第六次写入一号文件,文件中提到,“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其中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首次写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指出,当前社会对农业转基因认识不足,甚至有“妖魔化”的现象。

  ——新闻缘起——

  从文献检索角度研究转基因安全

  中国曾是国际上最早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曾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这一地位在2004年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至2013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仅不到印度的37%。

  与此同时,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总数快速增长,1996年至2011年期间年均增长29.3%,其中发展中国家年增47.9%。“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新技术如此快速增长。转基因食品目前看是安全的。”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教授、“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课题组”组长胡瑞法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抛出此观点。而此说法正是来自其刚刚推出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基因农作物生物安全:科学研究进展与网络观点溯源”的研究报告。

  据媒体报道,该研究报告是学术界首次从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角度,对转基因话题作公开研究报告,一经公开即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

  ——核心关注——

  追踪9000多篇SCI论文得出结论

  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结论并不是出自实验室,那么它是如何被得出的呢?据科技日报记者了解,由胡瑞法领衔的这一课题检索了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所有论文。论文是否被收入SCI在学术界是判断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SCI论文也逐渐增多,其中有的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存在安全风险,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

  胡瑞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课题组陆续动用了20余名研究人员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检索了SCI中有关转基因农作物的全部9333篇论文,其中包括食品安全400多篇、生态安全1074篇、生产影响1763篇,还有1000多篇是无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最早发表于1980年,最晚发表于2014年5月。课题组成员阅读了这些论文,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得出不安全结论的论文进行了追踪分析。

  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百度指数”等关键词搜索工具,追溯国内有关转基因“不安全”的网络流行观点的出处,“我们甚至还分析了记者的专业背景。”他说。

  四大发现佐证转基因安全性

  胡瑞法表示,在他们的此次研究中,得出四大发现佐证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生物安全学者,从一开始便介入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胡瑞法举例说,1971年,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因重组,引发了分子生物学家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基因工程的开拓者和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伯格,在1974年召集了一批重要的生物学家,讨论重组DNA技术的风险问题,并给美国科学院和科学杂志写了一封公开信,建议召开一次研讨会,讨论其潜在的危险性。在他的建议下,1975年,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召开了会议,在会上他们达成继续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并采取措施降低现实危险性的共识。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院规定了重组DNA技术的规则。

  第二个发现是批准商业化的转基因技术、产品经过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生物学安全检验与检测,建立了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监管体系。这个监管体系涉及到研发过程、研发产品和产业化,“在我国对于转基因技术,在上市前要经历:实验室报题—两年的环境释放—两年的生产试验—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区的批准—区域性试验,这五大步骤才可进行推广。”胡瑞法表示,即便是经历了这五大步骤,上市后的转基因技术面对的监管依然是严苛的,而其他育种技术则没有任何检测措施。

  来自研究报告的第三个发现是,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胡瑞法说,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全部论文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有416篇,认为其不安全的有36篇。有数据的论文中,安全的有241篇,不安全的有34篇;涉及生态安全方面的论文中,安全的有984篇,有风险的有90篇。有数据的论文中,安全的有566篇,有风险的有42篇。“我们发现,只有10%左右的论文得出来的结论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有问题,90%的论文认为转基因食品对生产有正面影响。”胡瑞法介绍,关于转基因食品对生态有影响的论文,研究结果认为对生态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可以通过施行隔离等来消除。“收益是远远超过风险和代价的。”




上一篇:中华鲟生殖细胞标记基因研究获进展
下一篇:全球最大转基因克隆奶山羊培育基地即将在沪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