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丁胜团队发现非生殖细胞或可产生生命:“毫毛变猴”的第一步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团队,研究发现三个小分子组成的化学药物可以定向诱导并培养出小鼠的全能干细胞,证明了从体外非生殖细胞产生小鼠全能干细胞进而产生生命的可能性。这一研究成果6月21日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引起关注。

对于这项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官方微信指出,“在未来,不止像小说中孙悟空身上的毫毛,动物身上的血液、皮肤等任何一处体细胞,都能通过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进而‘用药’后成为能够独立形成生命的全能干细胞。”

新京报记者获悉,丁胜教授早年间赴美国从事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药物化学系任职。回国后,丁胜成为清华大学药学院第一任院长,并担任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等职务。

这项研究成果是如何发现的,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未来有哪些应用场景?就这些问题,新京报对话了丁胜。丁胜告诉新京报记者,这项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全能干细胞的诱导及稳定培养,只是打开“毫毛变猴”这扇门的第一步,之后可以以它为起点做更多的研究,探索生命产生的过程,“希望围绕生命产生的起点做更多的工作。”

清华丁胜团队发现非生殖细胞或可产生生命:“毫毛变猴”的第一步

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受访者供图

“希望围绕生命产生的起点去做更多工作”

新京报:在你看来,这项研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丁胜:在此之前,全能干细胞是通过生殖细胞产生的,这样的一个路径是自然界存在的、进化来的系统。不通过这样的一个路径,怎么产生全能干细胞呢?

我想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实现全能干细胞的诱导及稳定培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之后就能以它为起点,做更多的研究。

新京报:有这个研究成果做基础,未来的研究方向会是怎么样的?

丁胜:从我们的角度而言,我们要理解这个起点,通过这个起点的操作,研究生命产生的过程。我认为这个是我们应该聚焦的地方。

可能相当多的公众一开始的感觉和理解是,这个细胞全能,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细胞。大家通常对再生医学、组织器官的修复这些概念很熟悉,这些是过去几十年大家很容易接触到的、很容易去想象的一个应用场景。我觉得这部分会有人去做,也一定会有相当多的进展,也会有它的意义。但是就我们团队而言,我们还是想围绕生命的产生和这个起点去做更多的工作。

新京报:这项研究的应用会体现在哪些地方?

丁胜:像几年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它的应用场景其实非常多,很多后来出现的应用场景也不是当时能想象到的,或者当时就能实现的。很多时候一旦你实现了这个起步,未来不同的人基于他的领域、认知和特长,会去开发一系列新的认知,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期待的。

不好在早期对这么一个突破性的研究定义它能做什么,这需要整个科学界相关领域的人去发挥想象力。

应用的场景我只能举一两个例子。最简单的应用就是,研究这种全能干细胞相对于多能干细胞,在被操作、基因编辑、分化成特异的细胞方面,有哪些特色、区分度和优势。这是最简单的,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新京报:这项研究克隆技术有什么不同

丁胜:克隆技术其实是非常老的一个技术,有五十年以上的认知和尝试。很多物种在技术上都可以被克隆。克隆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它需要生殖细胞,它需要卵子,而且这个技术本身是比较难的,不容易被使用。

新京报:会不会产生科学伦理问题?

丁胜:我觉得出现伦理方面的探讨是很自然的。伦理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它是有边界的。当科学技术和真正能够实现的事情边界被突破之后,肯定会涉及相关的伦理问题。人类社会不断出现着这样的场景,就是当你的认知、你的能力突破了边界,它就是会涉及相关伦理问题。伦理的边界也不是不变的,当然,有些核心的价值观是几千年来一直维持的。

首先我们当前的工作不涉及伦理问题,因为它不涉及实践操作。未来如果涉及了伦理问题,也有规范。干细胞领域从来没有缺少过对于伦理问题的讨论,应该怎么判断,如何在伦理的框架下去做科学研究,在这个领域是有相当多的经验的。我们按照规则去做,没必要把自己放到遥远的未来。

新京报:网上有人说这个研究成果是诺奖级的,你怎么看?




上一篇:盘点那些利用干细胞技术重返赛场的体育明星?
下一篇: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