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机械+生命科学上游】如何把握机械行



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15日的3篇精选研报:


浙商证券-《新冠抗原检测行业专题报告:政策落地,空间可期》

一、抗原自测,缘何成主流

1.奥密克戎变种爆发,检测需求溢出加速抗原市场打开,政策推动下抗原检测产品受到倚重。

 

2.复盘海外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推广历程,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注册门槛构建竞争格局,先发优势有助抢占市场。海外各国难易不一的注册审批门槛,构建了各国不同的市场竞争格局。获批较早的企业能够在疫情爆发期间获取大订单,迅速抢占市场。

 

二、国内市场:相较海外市场的“同”与“异”

1.同:疫情加剧,政策出台,市场打开。与海外经历类似,香港严重的疫情迫使特区政府开始大规模推广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应用。

2.异:防疫政策或将持续严格,检测需求溢出或有限。就目前国内的抗疫形势而言,虽然存在部分区域、部分时期的医疗资源紧张,但总体上核酸检测能力在我国强大的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下仍充足。

三、市场空间:当前约150亿,潜力空间近千亿

首先考虑《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的通知》中的三类场景,我们测算在中性假设下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约为50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100亿元。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卫计委数据,我国2020年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约97万所,年接诊约36亿人次。我们按此数据测算,假设其中仅5%具有核酸检测能力,而在接诊人群中,出现类新冠症状的患者占比为4.4%,则对应每年共需进行抗原检测约1.49亿次。

2)隔离观察人员:根据公安部数据,我国2021年出入境人次为1.28亿人次,我们假设2022年国际出入境人次下降至1亿,其中一半为入境人次,按照《方案》要求前5天需每天进行一次抗原自测则对应一年消耗试剂盒2.5亿人份。其他非入境隔离观察人员主要与疫情形势及密接情况相关,我们在乐观、中性、悲观情形下分别假设消耗抗原自测试剂0.6、1.2、1.8亿人份,合计全年共消费自测试剂3.1、3.7、4.3亿人份。

3)居民自测:在相关配套政策未落地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其主要应用或在于所处区域内出现确诊时部分居民的分流检测,因此与区域内非入境隔离人员消费量正相关,简单预计为其一半,即对应全年共消费自测试剂0.3、0.6和0.9亿人份。

中性假设下对应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按照万孚生物抗原试剂集采中标价计算)约为112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48亿元。就以上测算结果来看,仅考虑《方案》中三类群体现阶段所打开的市场规模较小。随着后续政策的落地以下市场空间有望后续打开。中性假设下对应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约为620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380亿元,合计潜在市场空间近千亿。

四、相关标的:先发、性能、质控、产能及渠道五维度筛选

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我们参照海外经验,从先发、性能、质控、产能及渠道五维度进行思考:

先发优势:我们认为,国内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市场空间尚未完全打开,但由于无法确定产品审批窗口是否、何时将关闭,现有的产品获批企业或仍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性能:随着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应用范围的扩大及防控要求的不断提升,势必对于其灵敏度、特异度等参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需注意未来门槛提高的末位淘汰风险。

 

质控:在扩大生产中如何把控产品质量,缩小批间差是产品放量中的关键。前期由于海外订单爆发,部分国内企业出于抢订单目的通过大量招工短期扩产,但容易带来产品的质控风险。

产能:考虑到当前海外供需缓解,国内市场逐步放开,我们认为当前产能重要性已下降,也为企业带来了打磨产品,把控质量的窗口期。

渠道:根据公开新闻,目前已有获批厂商与连锁药房合作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具备良好销售渠道能够令企业在产品推广中事半功倍。

五、风险提示

1)政策不及预期风险;

2)产品质量风险;

3)市场竞争风险等。


银河证券-《机械行业春季策略:把握稳增长主线,自上而下精选α》,本期核心看点有:




上一篇:【抗原检测+生命科学上游】如何把握行业投资的
下一篇:10亿主力资金近三日杀入细胞免疫治疗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