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即将迎来第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这句话似乎格外适合刚刚过去的一年。

面对疫情之下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强化科技力量已成为每个人心中殷切的愿景。也正是在这种众人悬悬而望的期盼下,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磨砺以须,倍道而进,一幅波澜壮阔的的科技画卷正在世人面前缓缓展开。

在这种“危”与“机”并存的情况下,青年人勇立潮头,劈波斩浪,他们在生物医疗、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探索着每一片人类未知的土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在国家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正在以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为科技房屋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挖掘与培育深稽博考、潜精研思的优秀学者是国家和人民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联手 DeepTech 开创全新“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TR35 China)。至 2021 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已成功举办四届并寻觅到 140 名杰出的科技人物,发掘了百余项世界级突破性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可。这份榜单不仅将汇集中国最有潜力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科技青年,更将展现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商业趋势。

2021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即将迎来第五届,在此,我们欢迎 35 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报名参选。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征集候选人提名,希望您与我们一起来为青年成长铺路搭桥,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 本次榜单评选获得了来自国内外各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的支持,截至目前,已确认 42 位全球重量级的专家评委,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 李兰娟院士是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主要从事肝衰竭与人工肝、感染微生态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研究。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近 40 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 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争先奖章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陈十一,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教育基金会联合理事长、深圳市政协常委。 曾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工学院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陈十一是 2017 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和湍流理论家。领导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973 计划项目、工信部重大专项等。

吴朝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IEEE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国家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组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 973 计划项目首席、863 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等。 吴朝晖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 2016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获评长江学者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等。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科技部“973 计划”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咨询组组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造业质量品牌组”组长等。




上一篇:微进化:现代生物学大厦的“奠基石”
下一篇:凝聚尖端科技 助推行业发展——奥林巴斯亮相2021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