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学



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中,凡是以生物体某一特定生命现象或生命属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研究这些生命现象的底蕴和机理时,都会涉及遗传学的知识,都可在基因这个层次上寻找其原因。基因融入了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在这种情况下生命各学科都与遗传学形成了交叉学科。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包含了细胞遗传学,经典遗传学(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与伴性连锁)、分子遗传学、群体和数量遗传学等主要内容。学习后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并能将遗传学知识应用到动物生产实践之中。 我校自从成立畜牧兽医专业起,即将《动物遗传学》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最初共120学时(实验40学时)。此后,为了优化培养方案、完善知识结构,逐渐将学时减至80学时(实验20学时),1999年减为70学时(实验20学时),2003年减至62学(实验16学时),2005年减至54学时(实验16学时),近几年,发展为《动物遗传学》(40学时)、《动物群体与数量遗传学》(16学时)和《动物遗传学实验》(16学时)系列课程。 由于本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由于历届任课老师的不懈努力,课程组曾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如门正明教授、吴建平教授、韩建林教授等。门正明教授主编了适合于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动物遗传学》教材(兰州大学出版社),受到同类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吴建平在多年从事《动物遗传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分子遗传学》作为遗传学分支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及时主编了《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科学技术出版社)专著一部,是学习《动物遗传学》的本科生极好的课外参考书。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注重教学法研究,在实验教学、考试方法、实验室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均作为极积和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结合农业院校动物科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在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上的特点和特色,紧密联系畜禽生产中的遗传现象和目前进展迅速的分子育种知识和成果,形成了本课程的特色。在教材选用上,强调和突出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新颖性及适用性,注重把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引入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课堂讨论)、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毕业论文)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主张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同时采用图、文、动画等多媒体体教学手段,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目前,该门课程已成为动物科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动物医学等本科专业的主要课程并在不断的革新以适应知识的自然更新及学生不断变化的对知识的需求。




上一篇:《遗传》2012年11期
下一篇:分子遗传学(孙乃恩等).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