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故事|王曼华:邂逅孢粉 开启科学研究之路



qq图片20180314150619

  今天讲得是一名年近83岁的老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凸显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奖掖后学的博大情怀,体现了一名鲁大人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她就是原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王曼华研究员。

  王曼华先生,1936年11月出生,1954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59年大学毕业,先后在中科院吉林分院、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工作,1987年来我校(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 1993年12月被评为研究员。王曼华先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生物教学工作,在过去三十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收集整理了12盒1000余张现代孢粉标本,对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018年1月,王曼华先生将收藏多年的孢粉标本无偿捐给学校。

  邂逅小小孢粉,开启科学研究之路

  王曼华先生,1959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科院吉林分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后来中科院专业结构调整又被分配到长春地理所工作,参加工作之初就从事现代孢粉学的研究,这就注定了一生要与孢粉结缘,走进这个微小的世界,通过显微镜来探究孢粉的奥秘。究竟何为孢粉呢?通俗一点讲孢粉就是蕨类植物的孢子和高等植物的花粉统称,可以理解为植物的“种子”。孢粉学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简称孢粉)的形态、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孢粉学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现代孢粉学及古孢粉学。孢粉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为植物学的一部分,主要为孢粉的形态、分类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其应用部分则各有侧重,古孢粉学或称地质孢粉学主要为地层对比、寻找有关矿产,尤其是煤和石油以及其他陆相沉积矿产服务。

  据王曼华先生讲,研究孢粉学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学等领域的研究。如研究分析地层花粉,得出的结果可以用于:一是确定沉积时期,进行地层对比。由于植物界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每一个地质时代都有着这一进化线上特定的植物群。二是推断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应用于古生态、古群落的研究等。通过了解现代不同气候及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植被所产生的花粉雨的特征,与化石花粉组合对比,就可以推断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条件。三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从原油分离出来的孢粉,可以为寻找生油层及储油层提供古生态及古地理的重要信息。

  走进孢粉世界,探究科学奥秘

  据我们了解,要探究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学的诸多问题,就要掌握现代孢粉学知识,制作孢粉玻片标本是研究现代孢粉的基础工作,现代孢粉标本就成了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学的“活字典”。

  王曼华先生所捐赠的标本就起到了一个活字典的作用,也就是说现在要完成第四纪花粉分析工作,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现代花粉知识,这是入门的第一步。她捐赠的这套现代花粉标本,是她从195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吉林分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开始一直到1987年来我校之前,在近30年间科学研究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凝聚着先生及团队大量心血。

  王曼华先生讲,1959年,当时国家经济相对薄弱,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少,很多工作都是从“零”开始,长春地理研究所的老科学家带领年轻科研人员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白手起家,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借吉林大学的房子,建设实验室;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制作,或者借用其他单位的。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的老专家、年轻科研工作者,无怨无悔,很少有人顾及待遇、职称及工作环境等问题,他们浑身有用不完的劲,从来也没感觉累。王曼华先生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坚持一边建设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整个人融于在这个具有强大创造力、战斗力的集体中,精神得到了升华,知识得到了拓展,品德得到了磨炼,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通过与王曼华先生交谈,了解到孢粉标本的制作只是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仅仅是她所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小部分,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东北三江平原花粉分析,若尔盖草原沼泽地区花粉研究,西藏地区高原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等工作。大部分时间在野外采集样本,她走遍了我国的13个省,足迹遍及平原、草原、沼泽、高原,经常深入荒无人烟,氧气稀薄,潮湿寒冷的地区,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对于一名女同志来说困难重重。她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野外考察是1962年在长白山的植被考察,考察时间长达1个多月,吃住都在原始森林,不能洗澡,还要忍受潮湿、蚊虫叮咬。毕业三十年来她战胜了各种困难,同时也战胜了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一条通往科学殿堂的大路,练就了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上一篇:松辽盆地白垩纪石油地层孢粉学
下一篇:表土孢粉模拟的中国生物群区:中国第四纪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