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记者姜佩杉: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人民法院报记者姜佩杉: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他们,可能是跑法院次数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听过各类案件;
他们,和法院干警一同战斗在第一线,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一线牵;
他们,出门能扛“长枪短炮”,不是在采访,就是在要去采访的路上;
他们,归来笔走风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隆重推出“2019记者看法院”专题策划,邀请一众“跑口记者”讲述2019年采访报道人民法院工作的体会和感受,并与读者一起重温他们的代表作品。
想认识这些“跑口记者”的庐山真面目吗?
想知道记者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么样子吗?
一起来围观!
这位记者是谁?

人民法院报记者姜佩杉: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人民法院报记者 姜佩杉
报道感言
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法院”是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地方。国徽高悬、灰砖高阶的法院大楼营造了些许神秘与凛然,光鲜亮丽的影视剧里,法院工作者们似乎总少了点人间烟火气。在采访法院工作之前,偶尔路过某某法院,我也作如是想法。
后来,成为了法院报记者。一年多以来,从最高法院到乡镇法庭,从模范典型到默默无闻的普通干警,我发现法院其实并非“高不可攀”。
人来人往、繁忙嘈杂,一栋矮层小楼便是某市区法院的办公地点;乡村小道、田间地头,往往是干警们踏破铁鞋的“前线”;邻里纠纷、鸡毛蒜皮,比起一把法槌敲胜败,努力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法院工作的常态……
最鲜活的,还是法院里的那些人。工作中的他们,不管是为了公平正义、人生理想,还是简简单单为了一份热爱,都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而工作外的他们,又像每一个平凡的你我,有点爱好,有点烦恼,努力生活,不屈不挠。

人民法院报记者姜佩杉: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代表作品
关于平凡,他有一个不平凡的回答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原副庭长李庆军
人民法院报记者 姜佩杉

人民法院报记者姜佩杉: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李庆军生前工作照。资料图片
平凡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在许多人眼里,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原副庭长李庆军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竭力走出贫困,是为了回报父老和社会;用无私守护正义,一坚持就是一辈子;鞠躬尽瘁,把成为一名好法官当成毕生的追求,直到尿毒症夺去他的生命……他用一生凝成了一个答案。
荣誉来自身后,也没有过力挽狂澜,习以为常的工作日复一日。庭审之外他只是一个安静内敛的倾听者,但从他那里得到过公平正义的老百姓,感受过他的温暖与赤诚的人们,都把他看作顶天立地的人。
在李庆军追悼会当天,一群群吊唁者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家100多名村民自发聚集,面向省城方向深深地鞠躬,认识他的人、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听说过他的人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怀念之情。
逝者无言,精神永恒。如今,李庆军的法徽仍然在家中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端端正正地摆着,光洁而鲜艳,红得耀眼,与他的19本工作日记一起,默默诉说着一个平凡法官的不平凡故事。

人民法院报记者姜佩杉:法院并非“高不可攀”

李庆军生前照片。资料图片
自强不息,他是大山里走出的“愚公”
30多年前,一位年轻人踏上了前往河南大学求学的路途。由于连日降雨,邵原镇通往济源市的客车无法通行,年轻人和为他送行的叔叔沿着绵延崎岖的山路,冒着野狼出没的危险,徒步了整整一天一夜才走到城里。
那个年轻人就是邵原镇第一个本科生李庆军。十年寒窗,终露曙光。
李庆军出生于大山深处的贫苦农家,是兄妹四人中的老大,父亲早年因车祸落下残疾,几乎是母亲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赚学费,李庆军一放假就整日上山砍柴、采药以换取微薄收入,但口袋里从不忘带着书。
由于家里人多地方小,李庆军只能住在院子外的牛棚里。临时搭建的狭窄的简易床上,铺着一条烂毯,放着一床薄被,其他的地方则摆满了书本。环境简陋,精神却富足,“身铺烂毯暂住牛棚,心系远方志在高山”,这副贴在牛棚里、由李庆军亲手写的对联是他少年时期的内心写照。
“改变贫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别无出路,只有埋头读书,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贫穷。”时隔几十年,高中同学侯怀乐依然记得李庆军作为学习委员时在班会上的发言,这位起早贪黑、勤奋好学的班干部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
从河南大学毕业后,李庆军被分配到郑州牧专教书,但他没有止步于此。
山里人法律知识贫乏,不会用法律维权。“我要帮助家乡父老懂法守法用法,更好地回报社会。”李庆军这么想着,决定继续深造法律专业。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成功考入河南高院,成为了一名人民法官。
77岁的退休法官鲁福章一直记得李庆军的入党时间,那是1997年的3月。向组织汇报思想的时候,李庆军说:“我要求入党不是为了名声,而是想在党的关怀关心培养下,更好地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民服务,做一个思想上真正入党勇于担当的共产党员。”
他是山里飞出的“金凤凰”,乡亲们心中的骄傲。如果需要帮忙,只要不涉及原则,李庆军几乎有求必应。因为经常有乡亲来家里咨询和借宿,李庆军执意放弃时髦的木地板装修,选择结实耐用、方便打理的瓷砖地,只为让鞋底沾泥的老乡们心里自在。
每当李庆军回老家的时候,咨询法律问题的乡亲就挤满了屋子,甚至追到田间地头。为了回答他们的问题,李庆军往往来不及吃顿热乎饭。“在法律知识方面,他对大家帮助真是不少,我们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强了很多。”乡亲们都这么说。
李庆军的老家北里洼村在王屋山和太行山之间,“愚公移山”的故事便脱胎于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比坚忍、不屈不挠、高度自律、敦厚实在,这个大山里走出的“愚公”有着山一般的品质。



上一篇:中电环保:关于签署陕西渭河彬州化工脱盐水站
下一篇:超滤离心管 Millipore 0.5ml/3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