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生创投陈杰:医药新政下如何踩准投资高地?



在投资圈里,通常会用从天使轮到ABCD轮、pre-IPO来划分企业发展投资阶段,并最终以并购或上市作为成功标志。但在流程更长、审批节点更多的医疗领域,项目的阶段划分和成功则更有自己不同的行业标准。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正在变成一个医疗投资机构的项目供给库。超过一万名高等专业人才和400余家科技创新企业在此聚集,园区官方主页上不时推送着项目获得融资的消息,而创投数据库IT桔子收录的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公司,总共也只有684家。

同样在园区里办公,专注医疗健康投资的元生创投,在项目争夺中颇有先机。目前元生创投所投的15家企业里,有一半来自苏州生物纳米园。这个首期规模5.4亿的人民币基金,在创立一年半的时间里已经投出了接近60%的资金量,目前去年投资的项目回报已超过40%。

项目投资的背后,二者之间还有更深的联系。“苏州生物纳米园是我们的核心出资人,也是基金的发起人之一。一方面苏州生物纳米园很多很好的项目需要有一个基金挖掘,另一方面基金的竞争也很激烈,必须得市场化运作。”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表示。

曾在泰山投资、德福资本等机构负责生物医药投资的陈杰之所以选择一起发起元生创投,正是考虑到基金背后的平台优势。

除了苏州生物纳米园,元生创投的LP还包括一些苏州本地的地产、民营企业,一些母基金和拥有医疗医药行业的个人。而在研发出产期限相对漫长的医疗健康领域,这只首期运作期限为七年(四年投资期+三年退出期)的新基金,显然需要更独到灵活的退出机制。

关注潜力更大的中早期项目

看好项目后续增值空间,元生创投目前大部分投的是中早期的项目。但不同于互联网领域项目初期的低投入快启动,在医疗投资里,即使是中早期项目,每个案子的规模也并不小。目前元生创投15个项目已投出约3亿,一个项目的投资大约在3000万到5千万人民币之间,部分更早期一些、天使层面的项目投资在1000万到2000万人民币左右。

在投资圈里,通常会用从天使轮到ABCD轮、pre-IPO来划分企业发展投资阶段,并最终以并购或上市作为成功标志。但在流程更长、审批节点更多的医疗领域,项目的阶段划分和成功则更有自己不同的行业标准。

《21世纪》:元生创投对项目阶段有何选择?

陈杰:我们基金的一些定位是投一些中早期的医疗医药项目,也有一些比较少的pre-IPO项目,但大部分还是在研发阶段,药物是临床一期甚至临床前的,医疗器械也在申报临床阶段的。

同时我们也投一部分有技术特点、规模还不大、收入在一个亿左右的企业,这种属于高速成长,以技术带动收入的。现在因为有新三板、战略新兴板这些不要求收入也可以上市的渠道,因此我们不以上市与否作为一个判断,而是关注企业发展的周期。基本上我们投的还是发展中早期阶段的企业,这样它后续的发展速度更快,潜力更高。

《21世纪》:在医疗医药领域,如何去划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陈杰:医疗医药企业,特别是像药品、医疗器械这些,不像互联网的企业,进入的门槛要高很多。比如做药物的研发,过去往往要十年的时间花10亿美金,现在国内效率高一些,成本低一些,但门槛还是很高。临床前的研究后,要拿到国家的批准上临床,到最后还要有厂方来生产。所以整个的门槛从时间、资源的投入上面比互联网要高。但是它的好处就是,一旦他真的走到最后成功了,因为门槛高,进来跟你竞争的人就会比较少,你就会获得这种相对的利润,回报也非常不错。

医疗项目成功不是单一途径

《21世纪》:在医疗领域,如何定义项目成功与否?

陈杰:在我们这个行业现在成功有很多种定义。最近国家药监局有一些新的政策,在药品的临床申报、许可制度等生产、管理的环节有很多新的措施,解决了过去十几年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让项目成功有多种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最终公司上市或者是药品上市才算成功。

原来有一种成功的方式是转让,比如药物研发到一期临床,然后转让给其他公司,那么后期的生产、销售产生的利润可能就享受不到了。现在的最新政策允许药物研发机构授权给另一家企业生产,那么一个药物研发团队只要取得新药的证书就算是一种成功,而不再需要生产批件,中国有很多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可以选择去授权。销售也一样,可以找另一家企业来负责,在中国这会是一个新的模式。

《21世纪》:医疗项目周期长,但本身元生基金的期限也不是非常长,元生创投在退出上是否来得及?




上一篇:医生创业:为何“翅膀硬了”还不敢飞?
下一篇:医用设备国产化提速 京津冀成立首只医疗产业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