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龙:攀登微生态药品领域高峰



2015年1月22日,在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青岛东海药业“系列微生态新药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成果荣获201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2014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的唯一一个药品类科技项目,东海药业也成为本次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的唯一一家药企。获奖项目成果分别为:酪酸梭菌制剂(宝乐安——酪酸梭菌活菌散、常立宁——酪酸梭菌活菌片、阿泰宁——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和凝结芽孢杆菌制剂:爽舒宝——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获奖项目成果的带头的人,是东海药业的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留日归国专家崔云龙董事长。

放弃优厚待遇 立志报效祖国

1985年,年轻的大学教师崔云龙考取了公费赴日留学的资格,进入名古屋大学深造。

据崔云龙回忆:“去日本之前,听说在日本的药店里买不到抗生素,应从国内带一点过去。对此,出国之前感到十分不解,日本这么发达,还能不卖抗生素?到了日本后才了解到,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严格限制抗菌药的使用了。对于IBS、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的治疗不是使用抗菌药,而是给开一些活菌制剂,在药店里也能买到,这引发了我对活菌制剂的兴趣。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抗菌药对人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及活菌制剂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受到震撼的崔云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开发出能替代抗生素,让中国人告别肠病及并发症威胁的高科技微生态药品,解除肠炎腹泻患者的痛苦,为人类肠道健康带来福音……

为了兑现承诺,1990年,崔云龙毅然放弃日本月薪3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万多元)的优厚待遇,作为家中长子的他,本可以留在日本,用优厚的收入资助家里面度过些许困难,帮助家里改善生活条件,甚至会做的更多……但是崔云龙还是回国了,尽管每月工资70元。

走上创研长路 造福国民健康

1997年,崔云龙辞去公职,决定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微生态制剂创研,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科研之路的艰辛和充满未知,成功了,皆大欢喜,造福民众;失败了,将变的一无所有、遍体鳞伤。但是崔云龙并没有因此退缩,为了留学日本时造福国民肠道健康的初心、报效祖国培养的忠心,他带领跟他一样有报国之志的留学归国人员成立了“微生态制剂科研课题组”,在北京市某中学租了十几间房子,冒着倾家荡产的巨大风险和众多亲朋好友的不理解,开始了漫长艰辛的科研攻关之路。

崔云龙带领的科研团队在1997年开始微生态制剂创研时,国内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微生态活菌制品。有的保健品曾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却像冰山一样在顷刻间消融,根本原因就是菌种落后,质量不稳定。因为肠道有益菌有“三怕”:怕水、怕氧、怕胃酸,很难在液态下保存其活性,所以国际上从未生产过水剂(口服液)微生态药品。卫生部也有文件规定:“不提倡以液态形式生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活菌产品。”而需要低温保存的品种在流通环节又缺少竞争力。

于是,崔云龙团队的科研方向就定位在:筛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的新菌种,疗效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菌种要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据跟随崔云龙创业的科研人员讲,开始时,创研条件异常艰苦,灭菌用的高压锅,同是科研人员煮饭的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跟进试验结果,通宵加班也是家常便饭。从第一篇文稿、第一个实验起,课题组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到产品试制成功,单是各种科研资料就重达数千公斤,装满了几十个一人多高的双层大铁柜。当时,国家科技部先后将“863计划”微生态领域里全部四个课题和两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都交给了这个“海归团队”。到2004年,课题组不但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而且还完成了我国首个微生态产业高新技术工程项目的建设。

科技界有一句名言:“科学家要能耐得住寂寞。”在整个新药研制过程中,崔云龙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曾经枯燥机械的反复试验过程,漫长而艰辛的科研道路,都是鲜为人知的。

发现“酪酸菌” 打破日本垄断

“我们发现了东海‘酪酸菌’,为中国人争了光。”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提起东海“酪酸菌”的研制过程,崔云龙仍然非常激动,“多年以来,美国为了打破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投入十几亿美元,并列入美国27项优先发展的战略计划中的重点。”

东海“酪酸菌”的研制包含了太多艰辛,其中最难的是菌种筛选。光是为了寻找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菌种,崔云龙和他的同事们兵分几路走进偏远山岭荒野采集了2000多份样品,经过定向分离、鉴定,从中分离获得了酪酸梭菌10株,几经比较,最后选用了酪酸梭菌CGMCC313-1菌株,因为它由青岛东海药业首先提取成功,学术界给它起了一个名字——东海“酪酸菌”。




上一篇:挟医生以动医疗
下一篇:强强联合!谷歌与梅奥诊所合作医疗健康信息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