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小狗助力抗衰老研究



现在抗衰老研究日趋完善,延缓衰老或有望成为现实。

image.png

任何曾养过宠物狗的人都知道,这种关系维持不了多久。十多年或十五年后,狗的皮毛会变灰,腿站不稳。这就像看着一个家庭成员变老一样,但狗老得快得多。狗的衰老为科学们提供了一个寻求延缓人类衰老的机会。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健康老龄化和长寿研究所(Healthy Aging and Longevity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生物学家Matt Kaeberlein指出,狗比人的衰老快7倍左右。狗和人有什么不同?其实两者只是DNA的差别。

DNA研究已经确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多个物种中影响衰老和寿命的基因。在过去二十年中,科学家发现了老龄化的分子机制,这使他们能够干预、减缓,甚至扭转这一过程。研究人员已经表明,他们可以延长酵母、蛔虫和老鼠的寿命,那为什么狗和人类不行呢?

人类的寿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之所以能显著得获得延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养和卫生方面的改善,以及疫苗和抗生素的使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统计,1900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1岁,即使在最富有的国家也是50岁以下。到2015年,这个数字是72岁,而日本则高达84岁。

大多数抗衰老研究者并不追求长生不老。他们希望的是延长“健康期”,即人们无病生存的时期,缩短老年期,甚至延续10年、20年的生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衰老、代谢和情绪实验室(Aging, Metabolism, and Emotions Lab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主任Elissa Epel表示,对于他来说,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否把平均寿命从70提高到接近100’,而是‘我们能有一个更健康的老年时期吗?。如果你身体状况极其不佳,活到100岁又有什么意义呢?’

Kaeberlein希望用5年来通过雷帕霉素(一种已被证明可使小鼠寿命延长30-40%的药物)治疗500只狗。由于狗的平均寿命约为11岁,5年应足以显示雷帕霉素是否可以显著延长中年犬只的寿命,并提示是否对人类有效。这项试验将同时进行一项更大规模的纵向研究,即研究全美1万只狗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并探索这些因素是否与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健康有关。Kaeberlein把这项研究和巴尔的摩“老化纵向研究”作比较,该项目自1958年以来一直跟踪随访3000多名人类志愿者。Kaeberlein指出,10年,你就可以跟踪一只狗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Kaeberlein认为他的狗只研究是一系列最终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临床药物的步骤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目标是概念性的。他指出,他们在这个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让非科学家相信衰老只是一个生物过程,而且由于它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或药理学手段来修改它。

该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在与人类相似的条件下测试潜在抗衰老药物的方法。狗住在我们的房子里、吸二手烟、喝自来水,有时甚至睡在我们的床上。Kaeberlein指出,狗与人共享一样的环境,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比实验室研究更接近人类的真实状况。

1逐个攻克

对于那些想要研究潜在延缓衰老药物的研究人员来说,其中一种方法是测试这些药物对动脉硬化、关节炎、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常发于老年人的疾病的作用,而不是测试它们对老化本身的效果。临床医生Joan Mannick表示,他们正在把老化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可解决的问题。Mannick是Novartis的衍生公司resTORbio的首席医疗官。他还指出,衰老是一个会引起多种疾病的问题。他们研究衰老时,会一次研究一个疾病,以查看能否获得临床益处。

这种做法是必要的,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老化是可以预料的,而肝癌等疾病被认为是出了问题。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遗传学家,Paul F. Glenn老龄生物中心(Harvard’s Paul F. Glenn Center for the Biology of Aging)联席主任David Sinclair表示,医学界和科学界倾向于把老化看作是与疾病不同的东西。

Sinclair指出,由于不把衰老视为一种疾病,如果研究人员想要申请基金测试一种潜在抗衰老药物,他们就不得不找到特定的疾病来治疗。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同时关注一个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和潜在的机制,最终建立一个提示老龄化本身是可以而且应该被修改的案例。如果你在60岁到70岁之间开始变老,而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活到200岁,你的病就会被命名,人们会捐钱来帮助你的家人。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老化是一个自然、可接受的过程,就像100年前人们认为癌症也是自然过程一样。




上一篇:PDPN蛋白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潜在治疗靶点
下一篇:2018全球医药行业3大发展趋势展望